看完后我马上写了一份《我的个人说明书》
好久不见,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最近让我很震惊的事儿以及一些个人的思考。
最近在忙于整理搜集各类文档资料,在网上冲浪的过程中,偶然看见几份叫做“个人说明书”系列的文档内容,我怀着猎奇心态点进去一看,结果一发不可收拾,看完之后直接把我给干沉默了...
我竟然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激动: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竟然会如此之大,我作为90后的大叔,已经被这些小伙子们卷的死去活来。”
图为大家看完这些优秀的00后“个人说明书”后引发的讨论
下面会分享一些来自于这些00后的“个人说明书”零碎截图,他们的内容真的很有趣,也富含了他们的个人成长思考。
如果你也同样有兴趣,不妨点击链接沉浸式访问,相信你也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两位同学的个人说明书
泛函同学,或许在“即刻APP”上你已不陌生。
他习惯在那里畅所欲言,分享生活的点点滴滴,那些流淌的文字,仿佛“即刻APP”已经成了他的日记本,精心记录着每一次的思考与成长。这次看见了他的系统性的“个人说明书”,让我对这个00后的小伙子肃然起敬。
图片信息来自《📚集思成露- 泛函的 blog 合集》
🔗 https://to7e2gkmim.feishu.cn/wiki/wikcnl2UCXsXjLBgGBnt3GDCI7g
Ryan🦄.eth这位同学早在很久之前,我就跟他加了微信好友。
记得那会儿,“AI Prompt(提示词)”这个概念还刚刚兴起时,他就在群里兴奋地分享了一个叫“Prompts Lego”的小玩意儿:想象一下,就像是用乐高积木一样去构建Prompt。那时的我,真的是被他这个满满创意的点子给彻底迷住了,后来,偶然间看到了他的照片,不禁让我感慨:“可恶!既帅气又才华横溢,如果我是女生会被他迷倒吧...”
图片信息来自《西西弗斯没问题- Ryan🦄.eth的说明书》
🔗 https://k5ms77k0o1.feishu.cn/wiki/wikcnrqDY1BgCnAkKF7mxx0IMEf
...当然了,还有更多的诸如此类优秀的00后“个人说明书”,我在这里没有办法一一截图列举,同时在AI开源社区Datawhale里面,我也同样发现了一些类似的同学。
很关键的是,我在他们身上都发现了几个共同点: 热爱、创造力、执行力、思考力、表现力、影响力... 我相信他们配得上这个世界上很多美好的词汇,因为他们每一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都是有趣的灵魂。
停下继续浏览的那一瞬间,在我的心中闪过了无数个念头,脑子一次一次敦促的告诉着我:我必须把这个事情写下来,总结他们的经验,我必须得要向他们模仿学习。
因为我常常会发现,我总觉得脑子里思考的东西,会比嘴巴说出来、用文字记录下来涌现的更快,有时候灵感和心流总是会稍纵即逝,所以在当下瞬间,必须尽可能的记录下来,还原此时此刻激动的心情。
下面我分享几个个人观点,希望对你会有一点用。
AI将会重塑方方面面
在躬身入局AI的这一年多时间里,很多人都会反反复复问我一个问题:“AI它究竟有什么用啊?能改变什么东西吗?对我们究竟有什么帮助吗?它能够给我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吗?我该怎么用AI搞钱啊?”
而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 AI它首先辅助我重塑了我自己。
“与其被颠覆,不如自我颠覆。”这 是我格外喜欢的一句话,它出自一家传统企业在迈向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刻所提出的口号。那时候,作为刚刚步入社会的我,并没有深刻感受到这是一个曾经领军行业,在破釜沉舟、壮士断腕之际,所发出的豪言壮语。
而这一次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让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这一句话的精髓所在,同时我将其结合对我自身进行“重塑”。
我是一名AI产品经理,所以我在用AI去快速重构了我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参考道家思想,我将其抽象为“势”、“道”、“法”、“术”、“器”、“用”,我再将所有的信息按照这些纬度一一分类,辅助我更加系统性的思考。
同时在信息源获取的方式上也改变了,我会积攒很多AI相关的内容作为信息源去辅助我学习思考。
图为个人整理的合适的信息源
我把模型的通用大模型的能力抽象了,让我能更加懂得所有能力的边界定义 :数据源、识别、元认知、逻辑、适应、总结、分类、检索、改写、推理、评估、决策、情感...
这就促使了——我知道我知道的,我知道我不知道的,我也能知道我不知道能不能知道的。我也开始会像AI Agent一样去思考(LLM+观察+思考+行动+记忆...),我究竟比人工智能强在哪里,还是根本不如它?
我用AI的思考方式去重新构建了我的日常思考和行为的工作流。
图源网络,解释了抽象人机结合智能体信息处理逻辑
我整理了“元能力”、“工具库”、“工作流”、“场景”几个纬度,围绕信息的输入、处理、输出、反馈重塑了我日常信息获取思考以及构建的方式。
每个人其实在很多时候是最懂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内容和工具,所以我也不建议使用拿来主义且没有个人的深入思考的方式,去直接使用一些工具。很多适合自己的工具都是需要被个人的偏好“精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图为个人整理的
适合自己
特点的工具库
同样的我最近也发现AI+教育让每个孩子的起点会重新磨平,也可能是距离越拉越大。
在前段时间,有幸参观拜访了杭州的云谷学校(云谷学校覆盖幼儿园、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的15年制的学校,通过科技的力量,让优质教育惠及更多的孩子)。交流主题是一起探讨AI+教育的场景可能性。与其说是去学校交流AI+教育,不如说是回到小初高中校园去“上了一课”,在拜访的过程中大受启发,甚至自己一度也想要参加学校的学习课程。
图源于网络,孩子们正在上项目制课程
云谷学校的孩子所接触的课程,除了我们常了解的数理化生等科目,他们还融入了更多项目制学习的活动:剪纸、非遗手工、木匠、版画、网络攻防、人工智能... 让孩子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有更多尝试勇敢表达自己的舞台。
在这里我也算是了解到为什么很多优秀的青少年,总是闪闪发光:因为他们从小所接受的教育,在起跑线跟很多同龄人就完全不一样了。
但我觉得也请别着急,这一次的生成式AI,我相信将会是普惠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在这一次中重新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用产品化的方式表 达
虽然我自己在MBTI性格测试上是一个E人,但是也并不是那种特别爱表现的人,或者说我可能从来没有注意过如何更好的表达,也没有人教过我如何更好的表达。
而在之前看到的那些优秀00后的“个人说明书”的时候,我仿佛找到了一个简单直白的答案: 做利它有价值的事情,日常持续的记录,合适的内容承载体,产品化的表达你自己。
我很喜欢的两家公司的招聘Slogan送给你,应该能很好的诠释这一点。
阿里:此时此刻,非你莫属。
腾讯:让世界看到你的影响力。
不 设限,干就完了
执行力,这一点没啥好讲的了,如果真想做好一件事情,尝试迈出第一步总比空想等着要更切实际,也不要给自己太多条条框框,人生本是旷野,从不是轨道。
写在最后
写完这篇内容的时候,又是晚上的2点多了,而过去研究AI的这一年里,我乐此不疲,同样也有很多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的人与我一样,在很多人的梦乡里追梦,我也做了很多很多我认为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我也相信我们不同年代的人也一样配得上与这群优秀的00后们同样的美好形容词:热爱、创造力、执行力、思考力、表现力、影响力...
好了,先不说了。
我要先去把我的“个人说明书”一点一点搭建起来,让这个世界看到我的影响力。
你呢?还等什么? 「抄就完了」
© THE END
🤪 只想整活做点有趣的事儿
欢迎点击下方公众号关注我
觉得我的内容还不错, 顺 手点个赞、分享、在看
都是对我最好的认可!谢谢您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