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U(SH:688256)的AI芯片相关产品线包括云端产品线(云端智能芯片及板卡,如思元(MLU)系列(如MLU370、MLU290)及配套加速卡,专为数据中心的高性能AI训练和推理设计)、边缘产品线(边缘计算芯片,如思元220(MLU220),适用于智能安防、工业控制等低延迟场景)、IP 授权及软件(如寒武纪1A、1H处理器IP,用于智能手机、机器人等设备的本地AI处理)、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业务(打包好的AI数据中心集群,软硬件整体解决方案)。
比如公司的MLU370-S4/S8智能加速卡,面向高密度云端推理,计算精度支持FP32、FP16、BF16、INT16、INT8、INT4,峰值性能:192 TOPS (INT8)96 TOPS (INT16)72 TFLOPS (FP16)72 TFLOPS (BF16)18 TFLOPS (FP32)。寒武纪®️ AIDC®️ MLU370®️-S4/S8加速卡采用思元370芯片,台积电TSMC 7nm制程,芯片架构MLUarch03加持,支持PCIe Gen4,板卡功耗仅为75W,相较于同尺寸GPU,可提供3倍的解码能力和1.5倍的编码能力。MLU370-S4/S8加速卡的能效出色,体积小巧,可在服务器中实现高密度部署。
2024年寒武纪营收增长65%,依然亏损。
其中,云端产品线营收暴增11.8倍,毛利率56.69%。
2025年一季度,公司营收增长42倍,净利润由负转正,实现历史性的扭亏。
这炸裂的业绩确实让市场很兴奋,股价早就旱地拔葱,市值已经接近3000亿。
不过,在公司高增长背后,藏有几大隐忧:
●技术路线。
AI芯片主要包括CPU、GPU、FPGA、ASIC、NPU。GPU 在训练负载中具有绝对优势,未来 AI 芯片将更加细分和多元。据 IDC 数据,20211 中国 AI 芯片市场份额中,GPU 占比高达 91.9%,依然是实现数据中心加速的首选;NPU、ASIC、FPGA 占比分别为 6.3%、1.5%、0.3%。
寒武纪的芯片属于ASIC类型。ASIC (专用集成电路)是一种根据产品的需求进行特定设计和制造的集成电路,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硬件层次的优化,平头哥、寒武纪、华为海思等国内厂商在 ASIC 领域进展较快。ASIC能够在特定功能上进行强化,因此具有更高的处理速度和更低的能耗。相比于其他 AI 芯片,ASIC 设计和制造需要大量的资金、较长的研发周期和工程周期,在AI算法仍在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存在一旦定制则难以修改的风险。ASIC虽针对特定算法优化,但难以适应Transformer到MoE等架构的演进。
●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寒武纪和华为有较大差距
根据 IDC 数据统计,2022 年上半年到2023 年上半年,中国 AI 加速卡出货约 109 万张,英伟达市场份额为 85%,华为市占率为 10%,百度市占率为 2%,寒武纪和燧原科技均为 1%。
中国AI芯片的主要厂商目前已经有很多:华为海思、海光信息、壁仞科技、景嘉微、天数智芯、地平线、紫光展锐、阿巴巴巴平头哥、龙芯中科、飞腾、燧原科技、瀚博半导体、、沐曦、摩尔线程、太初元碁、云天励飞、百度昆仑芯、登临科技、曲速科技、灵汐科技、
鲲云科技、希姆计算、清微智能、芯动力、墨芯、后摩智能、爱芯、元智芯瞳、江原科技等,虽然寒武纪目前排第一梯队,但是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目前燧原科技、壁仞科技、摩尔线程已经在申报IPO,预计不久就会上市。
寒武纪的AI芯片和华为海思在性能上有较大差距:
在生态上差距更大。华为AI芯片对标英伟达,国内优势显著,因为华为在ICT领域具备从建设到运营的全环节壁垒。至顶智库统计,截至2023年2月,我国目前已投入运营和在建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达23个,有16家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由华为参与建设,使用华为昇腾人工智能计算系统作为底层技术支持,国内约70%算力中心由华为参与。华为通过芯片、异构计算架构、AI框架、AI开发平台等根技术的持续创新突破,打造自主的计算生态。硬件方面,昇腾GPU对标英伟达GPU,软件方面;软件方面,CANN计算架构对标英伟达CUDA架构;昇思计算框架对标TensorFlow、Pytorch计算框架,并且PyTorch已同步支持昇腾NPU;应用方面,华为昇腾已经支持了业界50多个大模型,使能各行各业的智能化升级。受益于华为ICT行业的领先地位,华为昇腾系列将获得从芯片设计、芯片制造、算力部署、应用生态的全方位支持,有更大概率成为主流国产算力芯片。
寒武纪官网披露采用其AI芯片的AI服务器厂商有Supercloud 长城超云、Powerleader宝德、Nettrix宁畅、美国Amax 、Foxconn富士康、Inspur浪潮信息、Lenovo联想控股、Supermicro美国超微、WUZHOU 广电五舟这9家,不仅数量少,而且大部分厂商仅有象征性的几款型号,显示寒武纪的市场认可度还较低,生态较弱。
●严重依赖政府大客户,业绩持续性存疑
近三年,公司前五大客户的销售金额合计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 84.94%、92.36%和 94.63%,
客户集中度较高。
2024年公司第一名客户占比79%,集中度非常高。 寒武纪近年来的第一大客户均为地方政府或国资控股企业,例如昆山、南京、台州等地的科技投资平台。这些合作通常以智能计算集群系统的集中采购为主,服务于区域数字经济战略。这种依赖导致公司营收波动性显著。例如,2023年台州项目的收入占比虽高,但此类项目多为一次性交付,难以形成持续性收入。
寒武纪的大客户几乎每年更换,2021-2023年的第一大客户均不同。这一现象与政府项目的非连续性和区域性特征密切相关,也反映出寒武纪在市场化客户(如互联网公司或服务器厂商)拓展上的不足。
近年来,寒武纪尝试拓展阿里、百度、智象未来、百川智能、第四范式等AI企业,合作领域包括视觉大模型、语言大模型和AI算力平台。然而,这些市场类客户尚未成为收入支柱,其贡献远低于政府类项目。
因此,虽然寒武纪被一些媒体成为“中国英伟达”,但是要真正像英伟达一样获取AI芯片领域的垄断和领导地位,几率并不是很大,即使有机会也还需要很长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