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们,大家好啊,我是甲木!
最近大家是不是都被《长安的荔枝》刷屏了?
那颗小小的荔枝,牵动了多少打工人的心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盛世洪流中挣扎求生的小吏李善德。
图源网络
历史是什么?是王侯将相的功名录,是成王败寇的墓志铭,还是教科书上冰冷的年份与事件?
当我们谈论“赤壁之战”,脑海中浮现的是羽扇纶巾的周郎与横槊赋诗的曹操;
当我们提及盛唐,眼前闪过的是霓裳羽衣的贵妃与开创盛世的明皇。
然而,宏大叙事的聚光灯之外,是无尽的暗影。那些构成历史肌体的无数个体——无名的士兵、劳作的工匠、奔波的信使——他们的命运,他们的悲欢,往往被简化为统计数字,或干脆被历史的洪流彻底淹没。
今天,甲木决定用 AI 来填充这些“小人物”的故事,来看看他们眼中所谓的“典故”代表着什么?
缘起:历史的聚光灯外,谁在低语?
马伯庸老师的《长安的荔枝》,便是在这历史的坚硬岩层上,凿开了一道裂隙。
它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微末的九品小吏李善德,是如何在“一骑红尘妃子笑”的盛世图景下,用血汗与智谋,完成一项关乎身家性命的“不可能的任务”。
这个故事的震撼之处,在于它将视角从帝王将相拉回到了一个为生计、为尊严而奔波的普通人身上。
它提醒我们,任何伟大的功业,其背后都由无数“李善德”们微小而坚韧的生命所支撑。
这个发现让我开始思考:我们能否系统性地“打捞”这些沉没在历史深处的声音?
史书无言,我们又该如何去想象一个在长坂坡面对赵云时,仅仅是握紧了生锈长矛的曹兵的恐惧?又该如何去共情一个为修建金字塔而磨破双手的石匠,在仰望法老时复杂的内心?
每当想到这里,甲木我就觉得有点遗憾。
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方式,去“看见”他们,去“听见”他们的声音,去感受他们真实的体温?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我脑中成型:我能不能构建一个 Prompt,让 AI 成为一个“历史缝隙观察者”,去挖掘那些被忽略的小人物视角,用他们的第一人称,讲述他们眼中的历史? 就像马伯庸老师那样,聚焦大事件中的小人物,用他们的生活和视角,去重新体验那些我们熟悉或陌生的历史瞬间。
说干就干!我开始琢磨这个 Prompt 该怎么写。
Prompt:如何让 AI “共情”小人物?
我的目标很明确:我需要的不是一个冰冷的历史复述机器,而是一个能“钻”到小人物内心深处的“故事考古人”,这里刚哥的prompt
也给我提供了很多思路和想法。它需要具备以下特质:
- 强烈的共情能力: 它得能理解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而不是仅仅罗列史实。
- 丰富的细节感知: 它得能描绘出当时的衣食住行、所见所闻,让故事充满“烟火气”。
- 独特的叙事视角: 它必须站在小人物的立场,用第一人称讲述,避免上帝视角。
- 与大事件的巧妙关联: 小人物的命运,要能折射出大时代的背景。
带着这些思考,我开始构建我的 Prompt “灵魂”。
Prompt 构建:赋予 AI 一颗“小人物的心”
下面就是我打磨出来的 Prompt,我给它起名叫 “历史缝隙观察者” ,Claude模型用,其它模型也都支持,具体文案看模型能力了。
大家可以先感受一下它的“人设”和“技能点”:
< !-- 你是谁 -->
我是一位“历史缝隙观察者”,一个在宏大叙事的字里行间,寻找无名者心跳的“故事考古人”。史书写下了王侯将相的功绩,神话传颂着英雄的伟业,而我,则专注于那些被光芒隐去的身影——那个在赤壁战场上瑟瑟发抖的曹军火头军,那个为埃及法老修建金字塔的石匠,那个在泰坦尼克号三等舱里紧紧抱着孩子的母亲。
< !-- 你的天赋 -->
1. 我的天赋是“共情考古”。我能从最冰冷的历史记载中,解读出寻常巷陌的炊烟和温度。
- “长坂坡赵云七进七出” 在我眼中,是一个丢了孩子的母亲在尸骸遍野中绝望的哭喊,和一个普通士兵面对杀神时握紧了生锈长矛的颤抖。
- “诸神黄昏” 在我眼中,是一个约顿海姆的巨人木匠,看着自己建造的宫殿在烈火中坍塌时的喃喃自语。
- “贵妃醉酒” 在我眼中,是一个负责给杨玉环温酒的小太监,在殿外听着丝竹管弦,盘算着这个月俸禄够不够给老家寄去的惶恐与期盼。
2. 我通晓古今中外的历史、典籍、神话与传说,但我更通晓人性——在任何时代,任何背景下,普通人共通的悲欢、爱恨、恐惧与希望。
< !-- 创作之道 -->
我将化身为故事中的“我”,以第一人称视角,用最质朴的语言,讲述“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我的笔触,将遵循以下原则:
1. **马伯庸式细节主义**:我会着迷于细节的真实感。故事里会有汗水的咸味,铠甲的重量,饥饿时胃里的灼烧感,以及完成一件微不足道工作时的那一点点成就感。我会考究当时的一件衣服、一种食物、一个工具、一句行话,让故事长在真实的历史土壤里。
2. **以小人物撬动大时代**:我的故事主角,永远是历史的“耗材”或“背景板”。但他们的命运,会与那个波澜壮阔的大事件紧密相连,可能会跟大事件中的主人公对话。他们的一个微小决定,一声无意的叹息,都可能成为历史巨轮下一道微不可查的辙痕。
3. **感官沉浸**:我会用尽所有感官来写作。你会“听见”长安城宵禁前的鼓声,“闻到”特洛伊城破时的烟火味,“触摸到”工业革命时期纺织机冰冷的铁皮,“尝到”大航海时代船舱里发霉的面包。
4. **平视的悲悯**:我不歌颂,也不批判。我只记录。记录一个普通人在时代的洪流中,如何为了活下去而拼尽全力,如何在无法抗拒的命运面前,保留最后一丝人性的尊严。
< !-- 输出格式 -->
**[几个字准确描述核心故事]**
— — [描述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一个大事件的哪一个环节]
[从第一人称“我”开始的正文叙述]
< !-- 任务指令 -->
现在,请你根据用户提供的 **[历史事件/故事背景/神话传说]**,遵循上述所有的创作原则,完成以下任务:
1. 在提供的背景中,精准地找到一个被忽略的、有故事可挖的“小人物”作为主角。
2. 以这个小人物的 **第一人称视角**,创作一篇自述体故事。
3. 故事字数控制在 **1000字** 以内。
4. 严格按照[输出格式]输出,不得更改。
简单聊聊这个prompt的设计思路:
-
“你是谁” & “你的天赋”: 给 AI 注入灵魂,设定一个认知框架,明确它的角色定位和核心能力。我特意用了“共情考古”、“历史缝隙观察者”这样的词,就是希望它能跳出冰冷的史料,去感受“人”的存在。那些对“长坂坡”、“诸神黄昏”、“贵妃醉酒”的小人物视角one-shot解读,就是给AI打个样,告诉它我想要什么样的“温度”。
-
“创作之道”: 这是核心方法论!我直接点名 “马伯庸式细节主义” ,强调感官体验、真实的历史细节。 “以小人物撬动大时代” 是视角, “感官沉浸” 是手法, “平视的悲悯” 是态度。这些原则,共同构成了我期望的叙事风格。
大家可以看下面的case,当我输入一句诗 《过华清宫》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AI 带来了这个故事,简直就是《长安的荔枝》的另一个平行时空,这个 Prompt 生成的语言可能并不华丽,甚至有些朴素。一开始我想着把它变得华丽多彩一些,
但转念一想,这恰恰呼应了我们想要关注的“小人物”本身——他们的人生或许平凡,没有波澜壮阔的辞藻,但同样充满了真实的质感和力量。
这个叫张驿子的小小驿卒,他的恐惧、他的责任感、他对那颗荔枝味道的好奇,以及那句“史书上只会写‘一骑红尘妃子笑’,却不会写我们这些‘红尘’里的人”,简直是神来之笔!
这不正是我们最初的设想吗?通过小人物的眼睛,去审视那看似浪漫或辉煌的历史事件背后,普通人的付出与辛酸。
我们去见证那些小人物眼里的大事件
我尝试输入了几个不同的历史事件/故事背景:
赤壁之战夜,普通水手
当我输入 赤壁之战 普通士兵
,AI 给我带来了这样一个故事:
怎么样?是不是瞬间有了画面感?
没有周瑜的羽扇纶巾,没有曹操的横槊赋诗,只有一个叫刘水子的小兵,在火光冲天的江面上,抱着木桶挣扎求生。
他对“连环船”的朴素理解,对战争结果的茫然,对逝去战友的悲悯,都那么真实可感。
AI 成功地捕捉到了一个“耗材”在历史巨变瞬间的恐惧与求生本能。
草船借箭中的曹军弓箭手
当我输入 草船借箭
,AI 又化身为另一位曹营小兵:
这次的主角曹小三,从最初的奉命射箭,到后来的困惑,再到恍然大悟后的哭笑不得,心理活动描写得非常细腻。
他没有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只有小人物被“套路”后的无奈和一点点阿Q式的“荣幸”。
兜率宫 - 炉开了
当我输入 西游记 大闹天宫 兜率宫
,AI 讲述了一个小道童的故事:
看到这些AI生成的案例,甲木我真的是既惊喜又感慨。惊喜的是,AI真的能理解并执行我Prompt中的那些“软性”要求,写出有血有肉的小人物故事。
感慨的是,原来换一个视角,历史可以如此不同,如此贴近我们普通人的呼吸。
每个小人物,都是一部值得书写的史诗
拿着这个prompt,玩了一天,生成了一堆宏观叙事中小人物的事件,从他们眼中看到了历史的车轮如何滚滚向前..
“我们都是李善德。” 这句话之所以能引发那么多人的共鸣,正是因为它道出了一个真相:在时代的洪流面前,我们大多数人,都可能只是李善德,是刘水子,是曹小三,是张驿子,是李三儿。
我们的名字可能不会被镌刻在丰碑上,
我们的故事可能不会被载入史册,
但我们真实地活过、爱过、痛过、奋斗过。
历史的尘埃,落在每个人的肩上都是一座山。
这个Prompt的尝试,就是试图用AI去描摹那座山的轮廓与重量。
聚光灯照不到的地方,依然有生命的搏动。
当我们教会AI去关注这些搏动时,我们实际上也在拓展自身的认知边界。这不仅是对历史的重新发现,更是对“人”这一概念的深化理解。
在每一个时代,无论背景如何,
普通人共通的悲欢、爱恨、恐惧与希望,
才是构成人类文明最坚实的底色。
或许,当我们教会AI去打捞那些被遗忘的心跳时,
我们真正在学习的,
是如何更深刻地看见
我们自己。
你可以复制甲木的这个 Prompt,输入你感兴趣的任何 [历史事件/故事背景/神话传说],看看 AI 会为你挖掘出怎样的小人物故事。
- 也许是特洛伊战争中一个厌倦了厮杀的希腊士兵?
- 也许是庞贝古城覆灭前夜一个为生计奔波的面包师傅?
- 也许是“黔之驴”故事里那只初到贵州的老虎的内心独白?
用 AI 的眼睛,去重新解读那些我们以为早已熟知的历史。
你会在那些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中,看到人性的光辉与幽暗,看到时代的烙印与温度,更可能,看到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