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大导演就是你!AI让《一个中年男人的一天》从创意到成片如此简单!

大模型向量数据库视频云

咱们可能都梦想过拥有一部自己导演的影片。然而,从剧本构思、分镜设计,到实际拍摄、音效处理,乃至最终剪辑成型,这一系列复杂的流程和所需的专业技能,让咱们普通人望而却步。

然而,AI时代的到来,为这一切带来了可能。曾经看似高不可攀的导演门槛,如今正AI技术的发展而逐渐降低,让咱们每个人都有机会将脑海中的创意火花转化为生动的影像。本文就带大家入门如何奇妙运用一系列AI工具,有效简化上述复杂的导演工作流程,从而帮助你轻松创作出一部体现个人构想的影片。

作为实践的效果,我运用这套方法制作的短片呈现如下:
《一个中年男人的一天》

分镜脚本制作

一部影片的灵魂,始于清晰的故事脉络和生动的画面构想。因此,在正式“开拍”前,第一步便是精心设计视频分镜。为了具体展现《一个中年男人的一天》这个主题,我初步设定了以下9个能串联起日常叙事的关键场景:

  1. 清晨,阳光尚未完全铺满房间,一位面带疲惫的中年男人已然起床。他身着一件褪色且布满褶皱的浅蓝色睡衣,手中端着一个咖啡杯,默默地立于窗边,似乎在思索着什么,又或只是习惯性的放空。
  2. 城市的天空下着雨,中年男人手握一个有些湿漉的纸质咖啡杯,脚步略显沉重地走在被雨水浸透的街道上,赶往公司。他周围的路人行色匆匆,各自奔忙,与他略显落寞的身影形成对比。
  3. 办公室里,他已脱去外套,穿着的衬衣袖子随意卷起。他佝偻着身子坐在办公桌前,面对着电脑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麻木地敲打着,日复一日的枯燥感仿佛凝固在空气中。
  4. 午休时分,公园里一张略显破旧的木制长椅成了他短暂的休憩点。他独自一人,手中拿着简单的三明治作为午餐。一只灰色的鸽子不怕生地停在长椅旁,静静地陪伴着这片刻的宁静。
  5. 下班高峰期,拥挤的地铁车厢内充斥着都市的喧嚣与疲惫。中年男人站在人群中,一只手无力地抓着头顶的扶手,另一只胳膊则被沉甸甸的公文包拖拽着。
  6. 夜幕降临,他拖着沉重的步伐,缓慢地攀登着那段通往二楼简陋公寓的昏暗狭窄楼梯。每一步,都像是对一天辛劳的最后确认。
  7. 终于抵达家门口,他从口袋中摸出钥匙,有些费力地对准锁孔,准备开启这扇门,门后是他暂时得以卸下一切伪装与疲惫的小小港湾。
  8. 简陋的洗漱间内,水汽氤氲。他佝偻着腰,双手掬起水,用力地拍在脸上。水珠顺着脸颊滑落,他抬起头,麻木地凝视着镜中那个同样疲惫的自己,眼神复杂。
  9. 夜深了,四周俱寂。中年男人换上了早晨那件睡衣,躺在床上。窗外的喧嚣彻底远去,只有床头柜上的一盏小台灯散发着微弱的光。不久,轻微的鼾声规律地响起,他沉沉睡去,结束了这平凡而又漫长的一天。

这里列出的9个分镜,是为本次演示所构思的基础框架。在你着手创作自己的故事时,完全可以根据影片的叙事需求和想要表达的情感深度,自由增添或调整分镜数量与内容,让剧情的铺陈更加细腻丰富,人物形象也更为立体生动。

使用ChatGPT-40制作每个场景的场景图

分镜脚本敲定后,接下来的关键一步,就是为每个分镜生成具体的视觉“蓝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场景图。这一步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后续视频生成的最终效果。这一步的工作也并非一步到位,而是分成两个子步骤来完成:

1. 统一风格的基石:Prompt模版的构建

为了确保影片中人物风格的统一和整体基调的连贯性(这对于最终观感至关重要),我首先精心设计了一个通用的Prompt模版。这个模版就像一个“母版”,为AI后续的细节描绘设定了清晰的框架和风格导向,从而保证各个场景在视觉风格上能够和谐一致。

我的Prompt模版是这样的:

“ 电影粘土动画场景:[角色],由精细的造型粘土制成,带有清晰可见的指纹和手工纹理,正在[地点/环境]中[动作],这是一个微缩手工搭建的场景,采用具有柔和真实阴影的逼真光照,营造出富有层次的氛围感,浅景深,使用35毫米镜头拍摄,拥有丰富的粘土色调,呈现逼真的定格动画美学,此为动画帧的静态画面,采用专业电影灯光和电影级构图。

在这个模版的基础上,我还对AI特别强调了以下几点,希望它在“翻译”我的分镜描述时能精准拿捏,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 人物穿的衣服细节需要详细描述 (例如材质、褶皱、使用痕迹等)
  • 人物的神态细节需要详细描述 (例如眉宇间的疲惫、嘴角的弧度等)
  • 人物眼神的方向和细节需要详细描述 (例如是凝视远方,还是黯淡无神,或是麻木地盯着某处)

2. 从文字到图像:生成细节丰富的场景描述

有了这个“母版”和上述具体要求后,我就把之前设计好的分镜简述(比如“中年男人早晨起床后,穿着睡衣,站在窗边喝咖啡”)和这个模版一同“喂”给ChatGPT-4o,让它为每个场景生成一段包含详尽视觉元素的细节描述。

举个例子,针对我们第一个分镜(中年男子窗边喝咖啡),ChatGPT-4o就给出了一段非常细腻生动的文字:

“ 电影粘土动画场景:一位疲惫的中国中年男子,由精细的造型粘土制成,带有清晰可见的指纹和手工纹理,手持一个盛着咖啡的粘土杯,默默地站在窗边。他穿着一件褪色、布满褶皱的浅蓝色睡衣上衣,上面有几颗大小不一、造型粗糙的纽扣和一个前袋——其织物般的粘土纹理通过手工塑造的褶皱和磨损的边缘得到巧妙的强调。他的表情极度疲惫:半睁半闭的粘土眼睛黯淡无神,沉重的眼袋垂在眼眶下方,眉头紧锁,形成永久的愁容,嘴角因无声的顺从而下垂。他的目光凝视着窗外晨曦初露、泛着柔和橘色光晕的天际线,眼神略显呆滞,仿佛在远方寻找意义,或者仅仅是逃避眼前的单调。

“ 场景设置在一个光线昏暗、简陋的公寓厨房里,这是一个微缩的手工搭建场景——老旧的瓷砖、古老的木制架子,以及背景中模糊可见的复古餐具。逼真的光线透过窗户,在男子饱经沧桑的脸庞和粘土杯上投下柔和、温暖的阴影,增添了浓厚的氛围深度。浅景深和35毫米镜头的效果赋予画面一种电影般的宁静感,而温暖的粘土色调和定格动画的美学,则通过专业的电影灯光和强烈的电影构图,营造出一种安静的忧郁氛围。

这段由AI精心“润色”并丰富了无数细节的描述,就成了我们接下来生成分镜场景图(视觉参考图)的直接依据。我们可以将以上的描述发给ChatGPT-4o生成最终的场景图,例如第一个分镜的场景图如下:

picture.image

当第一张场景图顺利生成后,有一个小技巧非常关键 :在请求ChatGPT-4o生成后续场景的图像时,务必明确指示它保持核心人物形象的一致性。这样才能确保我们的主角在不同的场景中,给人的感觉是同一个人,避免出现因AI理解偏差导致的“画风突变”或“主角换脸”的尴尬情况。最终我们顺利生成了角色一致的9个场景图:

picture.image

Kling大显神通,让静态画面“动”起来!

静态的场景参考图和详尽的文字描述已经为我们铺设好了视觉基调,现在,是时候让这些画面真正“活”过来了。这一关键的转化,我选择了目前在AI视频生成领域表现相当出色的工具 —— Kling 2.0 Master 。和上面一样,这里的工作也分成了两步来完成。

1. 精炼指令:为Kling定制专属“视频描述”

正式将我们的创作意图“告知”Kling之前,还需要为每个场景量身打造一段专门的“视频描述”。

这里可能有的读者会问:第二步不是已经有非常详细的场景描述了吗,为什么还要再写一个?

问得好!第二步生成的长描述,更多是服务于静态画面的丰富细节与整体氛围的营造,确保AI能理解我们想要的“样子”。而到了视频生成环节,尤其是像Kling这类工具,它们更偏爱那些精炼、聚焦于动态变化、镜头感和核心动作的指令。过长的描述有时反而可能干扰AI对核心动态的捕捉。

因此,我再次请出ChatGPT,让它基于我们已有的场景图以及第二步生成的长文本描述,为每一个分镜“浓缩”并“定制”出一段更适合视频生成的、包含运动指令的Prompt。

以第一个分镜为例,它的视频描述就精炼成了这样:

“ 电影粘土动画场景:一名身着睡衣的粘土男子在日出时分立于窗边饮用咖啡,柔和温暖的光线与阴影交织,面带疲惫忧郁的神情,呈现逼真的粘土质感,公寓为手工打造,镜头缓慢推近聚焦于其面部,具有电影般的定格动画美学。

2. 导入Kling:生成5秒视频片段

有了为Kling量身定制的视频描述,再结合上传的场景图,就可以在Kling中开始生成每个分镜的5秒视频片段了。

picture.image

请注意,这里一定要选择KLING 2.0 Master(当然,价格也贵了很多 ),这个模型版本无论是在最终生成视频的画面质感、动态的流畅自然度,还是对Prompt细节的理解和呈现精准度上,都要比1.6版本高出一个档次,绝对能让你的短片视觉效果更上一层楼。

使用Freepik画龙点睛,为分镜注入场景音

经过前面几步的努力,我们的分镜视频已经拥有了动态的画面和视觉上的故事雏形。一部真正能引人入胜的影片,离不开恰如其分的声音设计。尤其是环境音,它能迅速将观众带入影片设定的情境,营造出强烈的沉浸感和真实感。因此,这第四步,就是要为我们目前还“默不作声”的视频片段,配上生动的“呼吸”与“心跳”。

在这一关键环节,我选用的是 Freepik 提供的一个能力:Video to sound effects (MMaudio)

这个AI工具的强大之处在于,它能够根据你上传的视频片段内容,再结合你对所需音效的简单文字描述,智能地分析并生成与之匹配的环境音轨。

具体操作起来其实很直观:

picture.image

我将此前用Kling生成的每一个5秒分镜视频逐一上传到Freepik的MMaudio。然后,针对每个视频画面的具体内容以及我们想要传递的情绪氛围,给出清晰、简洁的环境音描述。

举几个例子,就像我们这部《一个中年男人的一天》中的场景:

  • 当主角清晨在窗边喝咖啡时,我们可以描述需要:“轻微的咖啡啜饮声、清晨室内安静的低沉环境音、远处隐约的鸟鸣”。
  • 在他冒雨走在上班的街道上,我们则需要:“持续的中雨声、雨点打在雨伞上的声音、远处车辆驶过溅起水花的声音、行人匆匆的脚步声与湿滑路面摩擦感”。
  • 当他疲惫地走上楼梯,对应的音效可能是:“略显沉重且回响的木质楼梯脚步声、偶尔楼梯板发出的轻微吱呀声”。
  • 开门的瞬间,我们期待听到:“钥匙插入锁孔并转动的金属摩擦声、门轴因开启而发出的轻微转动声”。
  • 在洗漱间水龙头流水的场景,则是:“清晰且持续的自来水流水声、水流冲击陶瓷水槽的溅落声”。
  • 最后,当他入睡时,房间里应充满:“均匀深沉的呼吸声、若有似无的轻微鼾声、安静卧室的背景静谧感”。

通过这样具体的描述,Freepik的MMaudio工具就能比较精准地捕捉到我们的需求,为每一段视频生成与之匹配的音轨,让原本无声的画面立刻丰满起来,充满生活气息。

Udio制作背景旋律

有了环境音后,我们还需要一个能渲染整个影片氛围的背景音乐,从而能够赋予影片统一的艺术基调和更深层次的情感表达。这里,我使用了具有text-to-audio(文本到音频)能力的 Udio工具。

picture.image

只需通过文字,向Udio清晰地描绘出我们想要的音乐风格、所要传达的情绪,它就能基于这些描述,为我们“谱写”出独一无二的旋律。

考虑到这部短片描绘的是一位中年男性在日复一日生活中的疲惫、挣扎与些许的麻木,我希望背景音乐能够:

  • 形式上:为纯器乐演奏,避免人声干扰画面的叙事焦点。
  • 情感基调上:倾向于悲伤且带有些许忧郁感,以此来细腻地烘托主角内心的落寞与生活的重压。

剪映整合,完整影片呈现

至此,我们手中已经“集齐”了所有的素材:一系列配有逼真环境音的独立视频片段,以及一段为整部影片量身定制、能够烘托情绪的背景音乐。接下来,就可以用目前最好用的音视频剪辑工具”剪映“将其剪辑成一个完整的影片。

picture.image

从一个模糊的想法到最终的影像呈现,整个过程因为AI工具的介入而变得高效且充满乐趣。如果你有更好的想法,欢迎留言区讨论。

0
0
0
0
关于作者
关于作者

文章

0

获赞

0

收藏

0

相关资源
大规模高性能计算集群优化实践
随着机器学习的发展,数据量和训练模型都有越来越大的趋势,这对基础设施有了更高的要求,包括硬件、网络架构等。本次分享主要介绍火山引擎支撑大规模高性能计算集群的架构和优化实践。
相关产品
评论
未登录
看完啦,登录分享一下感受吧~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