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剪完头发,Tony 老师都会让我写至少 20 字的好评,太头疼了!” 写好评的问题困扰着很多人,却成了独立开发者李坤雨的创作灵感,他用 TRAE 制作了一个「好评生成器」,让遇到同样场景的用户,能轻松应对。
作为一名数码博主和游戏玩家,李坤雨在过去几个月里,利用业余时间开发了 9 款 iOS APP 和 3 款小程序,而最令人惊讶的是,他几乎不懂 Swift 语言,全靠 AI 完成。
一次蓝牙断联开始的创作之旅
这一切,起源于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问题:“当时我的马歇尔音响蓝牙老是断联,我就想能不能做个工具解决这个问题。” 李坤雨回忆道。这个看似简单的需求,却成了他开发之路的起点。
这个简单的想法,在 AI 的助力下迅速变成现实,“我用 AI 工具30分钟就写出了‘音乐心跳’这个应用,解决了蓝牙断联的问题。真的给我惊艳到了,第一次体验 AI 编程的那种震撼,推动我陆续开发了更多产品,Vibe Coding 的兴起真正改变了我的轨迹。”
从此,李坤雨开启了他的“一人公司”模式,从数码博主变身为产品经理、设计师、开发者和运营,乐此不疲地探索着独立开发的世界。
效率提升3倍的超级助手:TRAE
“TRAE 是我的超级助手,效率至少提升了3倍以上。” 李坤雨坦言,AI 已经深度融入他的每一个工作环节。
在他看来,个人开发者最大的瓶颈在于需要精通全栈技能。以前如果没有团队,一个人做 App 或者小程序,不仅要懂代码,还得学习 UI 设计,学习成本很高,每一个角色的技能都是卡点,而 AI 的出现,将这一切化繁为简。
经过对多款 AI 编程工具的测试后,他最终选择了 TRAE。“TRAE 在国内 AI 编程工具中具有明显先发优势,而且迭代速度很快。” 过去,编写一个前端页面或后端接口,时间单位是“小时”甚至“天”;现在,借助 TRAE,这个过程被缩短至“分钟级”。“几分钟就能生成可直接运行的代码,比人考虑得还更全面。”
而将开发效率推向新高度的,是开发流程的改变。“想好需求,写好了后端,让 AI 生成 API 文档,再多开俩窗口,把 API 文档再扔给 AI,就能同时进行 Android、iOS、小程序和 H5 的多端并行开发。”
以「段子笑话 bot」小程序的开发为例,这个看似简单的小程序,实则涉及前端、后端和管理后台的完整架构。“先整理好前后台的需求和交互,选择技术框架,让 TRAE 写就行。” 他强调,需求描述的准确度直接决定了输出结果的质量。
开发过程中难免遇到报错和 bug,李坤雨表示:“直接把错误信息反馈给 TRAE,它就能精准定位问题根源,并提供具体的修复方案。”对于开发中最具挑战性的前后端联调和线上环境部署环节,他总结出了一套有效方法:“做好经验沉淀至关重要。每个项目完成后,我会把关键流程和解决方案整理成文档,形成可复用的知识库。下次开新项目,跟着文档走,就会轻松很多。”
最让他赞赏的是 TRAE 的灵活性:“想用的高级模型都能用到,也有免费的模型,写一些简单脚本我就直接切免费的模型,用起来很自由。”这种设计使得开发者可以根据任务复杂度灵活调配资源,既保证了开发效率,又控制了使用成本。”
9款 APP 背后的产品哲学:把开发当成探索游戏
在繁忙的本职工作之余,李坤雨用下班和周末时间,悄然构建起一个令人瞩目的产品矩阵。如今,他的产品版图已经初具规模:
已上架苹果商店的5款应用涵盖多个实用场景,从记录旅行足迹的 WhereFinder,到解决蓝牙断连的音乐心跳;从网站书签管理器 WebLike,到纪念日倒计时工具 BetterHit,每款都精准解决了特定场景的需求。此外,还有4款正在备案中的应用和3个累计用户过万的小程序,包括好运抽签助手、云说时光百宝箱和段子笑话 bot。
9款 APP,3款小程序,想要把这些产品都上线,一个人需要承担产品、设计、开发、运营等多重角色。对此,李坤雨有着独特的心得:“就当作在玩一个游戏,像是在玩探索类游戏。”正是这种游戏心态,让他在繁重的工作中保持动力。“因为觉得这件事有意思,正反馈特别强烈,所以做起来充满动力——喜欢就自有动力。”
在用户场景中触发隐藏任务:云说时光百宝箱的开发
在众多产品中,「云说时光百宝箱」小程序最受用户欢迎。这个集成了近10款实用工具的小程序,包含了高情商聊天回复、好评生成器、朋友圈文案等热门功能。
其中「好评生成器」功能的灵感,源自他自身的需求:“每次剪完头发,Tony 老师都会让我写至少 20 字的好评,我开始是用通用 AI 大模型,但每次都要输入提示词,很麻烦,不如做成一个小工具。” 如今,这个从个人需求出发的小工具,已帮助上万用户解决了同样的问题。
像探险家一样发现产品机会:需求挖掘的黄金法则
李坤雨的需求挖掘过程就像一场充满惊喜的探索之旅。他的方法始于对身边真实需求的敏锐捕捉——无论是自己遇到的困扰还是朋友提出的烦恼,他都坚信“哪怕最终只有一个人使用,解决实际问题本身就具有价值”。他的探索范围也远不于此,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用户抱怨成为他挖掘痛点的“富矿”,而苹果商店排行榜、微信指数等数据工具则帮他验证趋势、把准市场脉搏。
在他看来,需求的规模从来不是评判价值的标准,“只要能帮助到人的需求都是好需求,不必在乎规模大小。哪怕只能解决一个人问题的需求,也值得被实现。” 对于源源不断的灵感,他特别强调“随时记录”的重要性,因为那些转瞬即逝的想法往往最具潜力;同时他建议开发者不必在工具选择上过度纠结,“用 TRAE 就行,非常值得。”
打造可持续的正向循环:小而美的产品变现之路
在变现方面,李坤雨选择了最轻量直接的变现模式:小程序接 Banner 广告,App则采用3元买断制。
“广告和买断是最简单的方式,订阅和支付这些对产品的要求和需求的把控更难,是下一步探索的方向。” 对于3元这一定价,他有着细腻的考量,相比于1元和9.9元,它保留了产品的价值感,又不会为用户带来决策负担。
这种简洁有效的变现逻辑,也呼应着他一贯的产品哲学:“不必追求爆款,能把小需求解决好,积累的能力才是自己的。”
下一站:从个人开发者到生态构建者
李坤雨的探索之旅正在进入新的阶段。他透露,正在开发一个面向内容创作者的“硬核产品”,这标志着他从解决单一痛点的工具型应用,向构建服务特定人群的生态平台迈进。
对于未来规划,他展现出务实而开放的姿态:“一人公司更像是一个成长阶段的比喻。当产品需要更复杂的架构和更持续的服务时,小团队协作是必然选择。” 这种从独行者到组织者的进化思考,展现出一个创作者的成熟轨迹。
从解决蓝牙断联问题起步,到开发出多款受欢迎的应用,在 AI 时代,技术门槛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发现问题的眼睛和将想法落地的执行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每个人都可以从解决身边的小问题开始,从回应真实的困惑出发,用触手可及的 AI 工具,将灵感转化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