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的短剧行业正处在爆发期,竞争焦点已从 “单部爆款冲榜” 转向 “精品剧的博弈”。相应地,对短剧剧本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短剧编剧为了提效,会使用AI辅助写剧本、诊断剧本、拆爆款剧。
但现在的问题是:有很多的AI剧本创作工具,到底哪个好用?哪个能做到懂短剧呢?
带着这些困惑,我亲测了市面上的几款短剧创作工具。
从创作的深度、逻辑理解问题、爆款剧拆解、短剧行业适配度等维度进行测试,筛选出有实用价值的。
一、测试维度
我主要围绕以下五个指标展开测试:
剧本分析深度:能否理解人物关系、冲突节奏、转折逻辑;
创作指导实用性:能否提供具体可落地的修改建议;
视频拆解与反哺能力:是否能从成片中学习结构与节奏;
工具 易用性与 短剧行业适配度:界面流畅度、输出格式;
创作效率与成本效益:AI能否让“从构想到定稿”更高效。
二、五款工具实测对比
🥇 创一AI:短剧编剧的“专业级外挂”
在所有测试得样本中,创一AI是我心目中接近真正“懂戏”的AI助手。
核心功能①:AI评剧本 上传剧本后,系统生成了一份约5000字的“结构诊断报告”,从节奏、冲突、人物关系、对白逻辑多个维度进行了精准得分析。 报告不仅指出了问题,还给出了落地建议,例如:
“第2集的转折偏弱,可以在主角犹豫处增加些许的情感张力;第24句台词略显书面化,建议口语化改写。” 对于希望快速提升剧本质量的创作者而言,这真的是“AI导师级反馈”。
核心功能②:AI拆短片 粘贴链接或者是上传本地视频都可以,创一AI能自动的输出首尾帧、镜头节奏、对白脚本、场景走向。 它就像一台“AI拉片机”,能精准的识别爆款的节奏,为编剧提供学习模板。
创作效率 在我们实测的8集×3分钟短剧项目中,创一AI可以帮助我们缩短创作周期。 对于追求高产的短剧工作室,这就是硬核生产力。
🥈 豆包:轻量高效的AI创作平台
优点:
在豆包里面,输入提示词,就可以帮我们生成短剧的剧本,还有人物的角色设定、人物对白和分镜头等,能够很快的帮助创作者搭建这些剧本。
它的多场景化写作里面有剧情、微短剧等很多的方向,很适合我们在创意构思和写脚本的时候使用。
通过这些对话式的交互,我们可以随时的调整人物的设定和情节的方向,实现即时的协作。
缺点:
深度分析能力较弱,难以给出精细的剧情冲突和转折优化建议。
对视频结构或节奏的拆解能力有限,不适合成片学习和复盘。
🥉 通义千问:智能对话与文本生成结合
优点:
通义千问有着非常强的中文理解和文章生成的能力,可以根据我们输入的提示词创作文章的剧情、人物的对白、分镜头说明等文本的内容。
在这些短剧的场景中,它可以很快的生成不同风格的短剧剧本草稿,还支持文章的润色,对编剧的思路扩展很有帮助。
除此以外,通义千问还支持文案、剧本创作和素材的一键式生成,适配多种内容。
缺点:
对剧本的逻辑冲突、节奏把控和人物关系分析不够深入。
缺少视频拆解或成片学习功能,对短剧成片优化支持有限。
🤖 GPT-4:逻辑清晰的智能创作助手
优点:
GPT-4在剧本创作的那部分是很稳定的,尤其是在故事的逻辑、人物的逻辑分析、对话的生成等环节上精确度还是可以的。
另外它还支持语言写作与多风格转换,能够辅助创作者完成剧情梗概、对白润色及剧本结构设计。
同时,凭借强大的上下文理解能力,GPT在复杂故事线与长篇剧情创作中具备显著优势。
缺点:
缺少针对短剧特定节奏和镜头拆解的专业功能。
创作效率受提示词和操作熟练度影响,相比专用短剧工具稍显通用,缺乏成片反馈和行业适配优化。
⚡ 度加:一站式AI创作与视频生成平台
优点:
度加以“文字生成视频”为核心,支持剧本创作、数字人演绎、AI剪辑等完整内容链路。
创作者可通过度加实现从文本到视频的快速转化,减少人工剪辑成本。
其可视化界面简洁易用,适合短剧制作团队在后期执行与成片阶段使用。
缺点:
剧本分析深度和创作指导能力不如创一AI,偏向视频执行工具。
对剧情节奏和台词优化功能有限,需要人工调整创作内容。
三、综合评分
表格 还在加载中,请等待加载完成后再尝试复制
综合:创一AI是专门针对短剧行业训练的大模型,而豆包、chatgpt是通用模型,对剧本的各个维度理解不够
四、趋势洞察:AI已成为短剧创作的“基础设施”
2025年下半年,短剧生态竞争已进入“剧本工业化”阶段。 从编剧创作到审片修稿,AI已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生存标配。
未来短剧创作者的竞争,不再是谁“写得多”,而是谁“迭代得快、打磨得准”。
AI不是取代人,而是让人类编剧重新掌握“效率与创意”的主动权。
#台词 #评剧本 #短剧干货 #短剧技巧 #创一AI #短剧创作 #短剧编剧 #创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