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装进冰箱要几步?Python 来解答

火山方舟人工智能与算法内容安全与风控

picture.image

我想你一定知道这个小品:问把大象装冰箱需要几步?

1、打开冰箱门

2、把大象装进冰箱

3、关上冰箱门

对应的python代码:

def open_ref(ref):
print("打开冰箱")

def ref_ele(ele):
print("大象进冰箱")

def close_ref(ref):
print("关上冰箱")

ref = "冰箱"
ele = "大象"

第一步:打开冰箱

open_ref(ref)

第二步:把大象放进冰箱

ref_ele(ele)

第三步:关上冰箱

close_ref(ref)

在编程中,这种注重过程的思想,就是 面向过程

当解决问题的时候,把事情拆分成:一个个函数 ,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执行完这些函数,事情就搞定了。

那么, 面向对象 又是什么?

面向对象会把事物抽象成对象的概念,就是说这个问题里面有哪些对象(冰箱、大象),然后让每个对象去执行自己的方法,问题得到解决。

对于开篇的问题,面向对象是怎么解决的呢?

创建两个类:大象类和冰箱类。

冰箱.开门

大象.进冰箱

冰箱.关门

定义大象类

class Ele(object):
def __init__(self, name):
self.name = name

def ref\_ele(self):  
    print("大象进冰箱")  
定义冰箱类

class Ref(object):
def __init__(self, name):
self.name = name

def open\_ref(self):  
    print("打开冰箱")  

def close\_ref(self):  
    print("关上冰箱")  

ref = Ref('美的')
ele = Ele('可爱象')

ref.open_ref()
ele.ref_ele()
ref.close_ref()

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在网上,有一个蛋炒饭和盖浇饭的例子,很生动。

https://zhuanlan.zhihu.com/p/75265007

总的来说,面向过程注重的是步骤,如果需求复杂,“饭”、“菜”搅拌在一起,代码会变得很复杂;

面向对象注重的是对象和职责,“饭”、“菜”分离,不同的对象承担不同的职责,更加适合应对复杂的需求变化。


我们之前写的一些小脚本,实现的一些小功能,大都是面向过程的;接下来,要好好聊一聊面向对象了。

首先,先来了解一下“类”的概念,所谓“类”就是一群具有相同特征或者行为的事物的一个统称,比如“人类”、“猫类”,是抽象的。

那么,“对象”就是一个具体的你、我、他,或者我家那只走丢的猫。

也就是说,“对象”是由类创建出来的,如果说“对象”是一架飞机,那么,“类”就是制造飞机前绘制的模型图。

有了这些概念之后,让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认识一下面向对象的三大特性: 封装、继承和多态。

先来看一下实现需求。

一共有三个类,分别是“人类”、“猫类”和“哆啦A梦类”;

“猫类”有一个名字属性,和一个玩游戏的方法;“哆啦A梦类”继承自“猫类”;

“人类”有一个和“猫类”或者“哆啦A梦类”玩耍的方法。

1)在 Cat类中封装name属性和game()方法,普通猫只是简单的玩耍。

2)定义DuoLaACat继承自Cat,并且重写game(),哆啦A梦需要和大熊玩耍。

3)定义 Person 类,并且封装一个和猫玩的方法,在方法内部,直接让猫对象调用game()

1、封装

根据职责,将“属性 ”和“ 方法”封装到一个抽象的类中,我的理解就是:隐藏一切可以隐藏的实现细节,只向外界提供简单的编程接口。

本例中,Cat的属性就是name(名字),方法就是game(),普通的玩耍。

通过Cat类创建的对象jumao=Cat("橘猫"),就可以使用game()方法。外界是不需要知道game()方法的具体实现的,相当于提供了一个调用的接口。

2、继承

实现代码的重用,相同的代码不需要重复的编写。子类针对自己特有的需求,编写特定的代码。

本例中,DuoLaACat继承自Cat,并且重写game()方法,不再是普通的玩耍,因为哆啦A梦需要和大熊玩耍(自己特有的需求)。

3、多态

不同的子类对象调用相同的父类方法,产生不同的执行结果。以继承和重写父类方法为前提,增加代码的灵活度。

本例中,用Person类创建的xiaoming对象,在和橘猫玩的时候,与和哆啦A梦玩的时候,会有不一样的执行结果。

相关的细节都可以在源码中看到:

1、普通猫,封装

class Cat(object):
def __init__(self, name):
self.name = name
def game(self):
print("%s 玩毛线..." % self.name)

2、哆啦A梦继承自普通猫

class DuoLaACat(Cat):
# 多态的体现,重写父类的game()方法
def game(self):
print("%s 和大熊玩..." % self.name)

3、人类

class Person(object):

def \_\_init\_\_(self, name):  
    self.name = name  
def game\_with\_cat(self, cat):  
    print("%s 和 %s 玩耍..." % (self.name, cat.name))  
    # 让狗玩耍  
    cat.game()  
1. 创建一个猫对象
jumao = Cat("橘猫")

duolacat = DuoLaACat("哆啦A猫")

2. 创建一个小明对象

xiaoming = Person("小明")

3. 让小明调用和猫玩的方法

xiaoming.game_with_cat(duolacat)

运行结果:
小明 和 哆啦A猫 玩耍...
哆啦A猫 和大熊玩...

另一种运行结果:
小明 和 橘猫 玩耍...
橘猫 玩毛线...

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1)面向过程与面向对象的概念与区别

2)类和对象的关系

3)封装、继承和多态

picture.image

picture.image

▼ 点击成为 社区注册会员 「在看」 一下,一起PY

0
0
0
0
关于作者
关于作者

文章

0

获赞

0

收藏

0

相关资源
KubeZoo: 轻量级 Kubernetes 多租户方案探索与实践
伴随云原生技术的发展,多个租户共享 Kubernetes 集群资源的业务需求应运而生,社区现有方案各有侧重,但是在海量小租户的场景下仍然存在改进空间。本次分享对现有多租户方案进行了总结和对比,然后提出一种基于协议转换的轻量级 Kubernetes 网关服务:KubeZoo,该方案能够显著降低多租户控制面带来的资源和运维成本,同时提供安全可靠的租户隔离性。
相关产品
评论
未登录
看完啦,登录分享一下感受吧~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