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陆蓉行为金融学讲义》

大数据云存储容器

这本书《行为金融学讲义》由陆蓉教授撰写,旨在通过行为金融学的视角,解释金融市场中的非理性行为及其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全书内容围绕行为金融学的核心理念展开,共分为六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深入探讨了行为金融学的不同方面。

picture.image

陆蓉:“得到”App课程“陆蓉·行为金融学”主理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曙光学者”,连续破格晋升为博士生导师和教授。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讲席(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期刊社社长;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访问学者,跟随行为金融学奠基者系统学习了该领域的理论知识;她的行为金融学课在金融投资圈备受关注,硕博课程一座难求。拥有多年在大型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工作的实战经验,持续追踪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

以下是每个章节的内容总结:

第一章:什么是行为金融学

介绍了行为金融学的定义、起源和它在投资实战中的应用。强调了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的不同,即传统金融学基于理性人假设,而行为金融学关注实际市场中人的非理性行为。

作者观点:行为金融学能够更好地解释市场现象,帮助投资者利用市场的非理性行为获利。

第二章:认识非理性

探讨了人们在信息收集、加工、输出和反馈阶段的认知偏差,如易记性偏差、首位效应和末位效应等。

什么是认知非理性?一句话就是,你没办法正确地认识你想要了解的事物。通常我们做投资的第一步,都是先去了解一家公司,再去做投资决策吧?第一步做错了,最后的投资是不可能正确的。那我说一个让你吃惊的结果:无论在投资前你认为自己对一家公司有多了解,做了多少调查,实际上你都无法真正了解一家公司。因为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在处理信息的整个过程中都存在认知偏差。

认知过程可以切分为四个阶段:信息收集、信息加工、信息输出和信息反馈。人对任何事物的认知过程其实都可以分成这四个阶段。

举例来说,你要做股票投资,需要了解公司,总要看看企业的财务报表、听听企业和行业的新闻吧?这些都是信息的收集。在第一阶段你就会犯错,比如:易得性偏差、首因效应、近因效应。(首因效应:你对一家公司仔细调研后,形成了对这家公司的一个判断。之后,你就不太可能改变这个判断了。如果你觉得它是家好公司,后来又出了坏消息,你会为它辩解;如果你觉得它是家坏公司,后来出了好消息,你也不会相信这个好消息。)

而当这家公司所有信息都收集来之后,你的阅读理解过程,比如,读报表、听新闻时,你的内心就开始有判断了,这就是信息加工阶段。这一阶段你又会犯错:代表性偏差、小数定律。(代表性偏差:连续 3年利润翻番,是一个好公司的代表性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这家公司真的就是一家好公司,这家公司还有好多信息都被你忽略掉了。比如说,公司高管近期需要减持股票,业绩可能是有意调整出来的;再比如说,这家公司未来的盈利机会消失,业绩不能持续。你被公司的一些代表性特征吸引了,就立即判断了。)

信息输出阶段是指,在信息加工的基础之上你做出对这家公司买或卖的决策,把信息输出出去。这一步你又会犯错:过度自信。

怎样避免过度自信?站在第三方的立场来看,评判会准确得多。或者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或者尝试置身事外。这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思维方法,你可以在生活中试试看。

信息反馈阶段是指,你在做出决策后,看到决策的结果,赚钱了还是亏钱了,是会不断学习反省的,理性人总是会吸取教训的吧?但是,你的反省真的是对的吗? 会犯的错:自我归因、后见之明、认知失调、确认性偏差、神奇式思考。

作者观点:由于认知偏差,投资者无法完全理性地处理信息,这些偏差会影响他们的投资决策。

第三章:决策非理性

分析了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的非理性行为,如参考点依赖、损失厌恶、错判概率等。

你的关注点不应该在盈利和亏损上面,你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克服参考点的影响。

忘记你的买入价位,就不会存在赢利和损失这个概念。你总是看赢利和损失,我称之为

“往回看”,指你投资时总是在与过去相比。正确的投资应该 “往前看”,看未来,根据预期做决策。预期将上涨,则买入或持有;预期将下跌,则应立即止损。

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高估低概率事件的错误非常普遍。这类事件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具有很高的绝对损益,但概率很低。投资者往往会被那个绝对收益吸引,在心目中放大了概率。

在投资决策中,这种低估高概率事件,典型表现为不重视资本配置。所谓资本配置,指你的资金如何在大类资产中配置,多少比例存银行、多少比例买股票、多少比例买债券等,这个比例至关重要,占你投资收益的 90%以上!但多数人却忽略了这个高概率因素,将大量的时间放在如何挑选个股上,这是导致投资收益不高的重要原因。

决定整个组合的风险不再是单个股票自己的波动,而是股票与其他股票之间的相关性。理性人不会关心单个资产的上下波动。道理很简单,单个资产的波动会被其他资产平衡掉,对风险没有影响。理性投资者只关心资产之间的协同变化有没有发生变化,而不是去查看单个资产的涨跌。理性人应该选择不同波动方向的资产来组合。这样,单个自选股的涨跌就会被其他股票的波动所平衡掉,对风险没有影响。但是,投资者却总是错误地将个股的涨跌当作风险。而股票涨涨跌跌时,投资者又会关注涨跌相对于参考点的变化,像是成本价、近期高点、低点等等,这又会影响决策。跌了会风险喜好,长时间持有;涨了又会风险厌恶,过早出售。

逐一查看自选股的错误,就在于投资时缺乏全局观,被单个资产的狭隘框架局限了,没有将资产当成组合来看,误将单个资产的涨跌当作风险。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应该站在全局,考察整个组合资产之间协同波动的方向及幅度,根据这个来操作,而不是根据个股的涨跌来操作。

作者观点:人们的决策往往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导致他们做出非理性的选择。

第四章:典型的交易错位

讨论了投资者在实际交易中常犯的错误,例如过度交易、本地偏差、卖出行为偏差和买入行为偏差。

正确的风险分散:不应该配置与你现有资产波动性一致(正相关)的资产,比如,你在房地产企业工作,就不应该再配置房地产企业的股票,因为这会导致 “雪上加霜”。你应该配置与现有资产波动不相关或者最好是反向波动的资产,比如,不再配置房地产这种周期性的股票,而应该配置防御性的食品或医药股票,这会在你最缺钱的时候,反向波动帮到你,或减少波动,减轻你的损失。你最大的资产其实是你的人力资本,或者你的收入。一般人的主要收入是在本国取得的,所以,你的收入涨跌大致与本国的经济波动一致。而本国的股票,其价值主要取决于公司的经营状况。本国的公司经营与本国的经济环境密切相关,与外国经济的关系很小。所以,本国股票价格的涨跌会与你的收入或者你最大的资产正相关。你也可以把它想象成 “雪上加霜”。相比较而言,外国股票与本国经济的关系要弱得多,与你的主要资产相关性也要弱很多。所以,从资本配置的角度来看,你应该配置一定比例的外国股票,以减少与你最大资产的相关性,有效降低风险。因此,你只盯住本国资产,是一种配置错误。这就是本国偏差。

作者观点:这些交易错误往往源于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偏差,而非完全的市场信息处理。

第五章:股票大盘的奥秘

探索了股票市场大盘的规律性,包括大盘可预测性、股权溢价之谜等。

“博傻行为”导致的击鼓传花式的快速交易,会在市场上制造价格泡沫,蕴含着巨大的风险。对于投资者来说,它鼓励短期行为,因为从长期来看,价格泡沫是很明显的,所以,没有人愿意进行长期投资。之所以大家愿意参与这个有泡沫的市场,是希望通过信息和交易优势从别人那里攫取财富。一旦接力棒停在自己手上,将会产生巨大的风险。 “博傻”需要流动性,流动性越强的市场或证券,则价格越可能被高估。而流动性受限制的市场,例如熔断机制,或者流动性较差的证券,由于在短期难以成交,只能到长期才能成交,则投资者再售期权的价值小,从而价格的泡沫会小。

如果用规模这个 “特征”来排序,为何买入小公司的同时还需要卖空大公司呢?这是为了控制系统性风险。试想一下,如果单买小公司的股票,万一小公司股票的价格都下跌了呢?这就是系统性风险。我们其实并不是赌小公司股票一定会涨,本意应该是指小公司股票比大公司股票涨得好。所以,我们买入小公司的同时卖空大公司,在股票市场都涨的时候,小公司比大公司好,策略可以盈利;在股票市场横盘不动的时候,小公司也比大公司好,策略还是可以盈利;在股票市场整体下跌时,小公司比大公司还是好,策略仍然可以盈利。所以,这样一买一卖的好处是规避系统性风险,无论整个市场是涨是跌,策略都可以盈利。

作者观点:尽管市场存在不可预测性,但通过行为金融学的视角,可以发现市场的某些规律性,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第六章:行为金融交易策略

介绍了如何利用行为金融学的原理来制定交易策略,包括规模溢价、价值溢价等。

作者观点:通过识别和利用市场中的非理性行为,投资者可以构建出超越市场平均水平的交易策略。

行为金融学提供了一种理解和预测金融市场非理性行为的框架,这些非理性行为对市场价格和投资决策有显著影响。 对于大部分散户来说,应该都犯过书中总结的各种错误,有很多非理性行为,这是导致散户亏损的重要原因。因此,阅读此书让人振聋发聩,可以有效避免投资错误行为,减少投资中的亏损。

0
0
0
0
关于作者

文章

0

获赞

0

收藏

0

相关资源
字节跳动云原生降本增效实践
本次分享主要介绍字节跳动如何利用云原生技术不断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基础设施成本;并重点分享字节跳动云原生团队在构建超大规模云原生系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相关解决方案,以及过程中回馈社区和客户的一系列开源项目和产品。
相关产品
评论
未登录
看完啦,登录分享一下感受吧~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