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杜,是一名资深架构师。
点这里 ↓↓↓ 记得 关注✔ 标星⭐ 哦
(文末有惊喜!)
大家最近都在聊AI写代码,对吧?但说实话,我曾深表怀疑。
最初接触这类工具,体验真不咋地。它像个只会死记硬背的实习生:
- 写个小函数? 勉强能看。
- 逻辑稍微绕点弯? 代码跑起来漏洞百出。
- 需求背景模糊点? 输出就离题万里。
- 最头疼的:调试它埋的坑,比自己重写还累!
是不是挺共鸣?我一度把它当个玩具。直到有次看朋友团队啃硬骨头,亲眼见到他们怎么把AI调教成靠谱搭档 ,效率提升立竿见影——不是替代,而是解放双手 ,让人专注在真正需要脑力的地方。
这让我动心了。经过一段时间摸索和踩坑,它终于成了我编码台上的常驻队友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这段“驯化 ”心得,不吹牛,实实在在的经验。
为什么你的AI总“不着调”?痛点我懂
先坦白我踩过的坑(也是很多人的痛):
- “茶壶倒饺子” - 表达不清需求: 最开始,给个模糊指令(“写个注册函数”),然后怪AI输出太水。后来才懂,AI需要像带新人一样,交代背景、技术栈、边界条件 。
- “一次性索取” - 妄想吃成胖子: 指望AI一口吐出一个完美模块?复杂任务得拆解,像结对编程一样一步步引导迭代 。上来就扔大需求,双方都懵。
- “甩手掌柜” - 疏于审核和调教: 早期当搬运工,复制粘贴就运行?BUG满天飞。现在每个生成块必读、必查、必调(甚至回炉重新教它) 。
- “无根浮萍” - 缺乏项目上下文: 不给项目背景、代码库风格,AI只能靠瞎猜。喂点项目结构、核心接口,它能懂你思路七分 。
核心误区:把它当“代码生成器”,而不是需要协作的“智力搭档” 。
实战心得:我的“高效搭档养成手册” (非速成班!)
进步是渐进的。我感觉像下面这几个阶段:
- 初期磨合: 找文档、修语法 → 省点体力活。
- 默契渐生: 设计接口、讨论异常逻辑 → 分担脑力。
- 深度协作: 参与Code Review、重构建议 → 成项目伙伴。
分享 10个真心好用的实践点 :
- 讲项目如同带新人: 别偷懒!想让AI懂你的模块?三句话说清:干什么、用什么、关键要求是啥? 例如:
背景:Spring Boot 用户注册
技术:Java 17, Spring Boot 3.1 + JPA, PostgreSQL
诉求:验证邮箱格式+密码强度、密码加密存储、防重注册、成功后发邮件
帮我写Service核心逻辑?
就差这几句,效果差十条街! 2. 拆活儿是个好习惯: 搞个大功能别指望一步到位。学项目PM拆任务卡!先定接口签名,再填逻辑、补验证、磨细节... 引导AI和自己一步步协同推进,出错也易定位。
- 教它“怎么想问题”: 遇到复杂问题?别直接要答案,先界定范围和思考方向 。例如:
这块注册逻辑我有几个顾虑:
- 高并发下如何防重复注册?(数据库唯一键?分布式锁?)
- 密码加密选BCrypt还是Scrypt?理由?
- 邮件发送失败后,回退逻辑?事务边界?
聊聊你的思路?
引导它“先思后码”,产出更靠谱 。 4. 建立你俩的“项目词典”: 多重复项目关键点:架构草图、核心工具类位置、代码规范习惯... 让它熟悉你的“行话”,协作才顺畅 。
- 让AI当“第二双眼”: 代码自查易疲劳。超实用技巧:拿它当初版Review伙伴 。这样提示:
刚写完这段注册逻辑,帮看看:
- 性能隐患?(比如循环查重效率?)
- 并发问题注意没?(注册接口会被高并发调用)
- 加密方式够安全?(防彩虹表攻击方面)
提点优化建议吧!
常能发现盲区,顺便学点知识。 6. 向高手“借脑”: 领域不熟?让AI模拟专家视角。如:
假设你是精通分布式的大厂架构师,你看:
- 这个模块服务边界清晰吗?
- 事务一致性处理够不够严谨?
基于大量案例的视角,有时能带来意外启发。 7. 别信“一次成型神码”: AI输出是草案!我的流程:必读、调试、局部重写 。关键点:
- 抓设计精髓(值钱!)
- 揪语法或逻辑BUG
- 融入项目实际环境
- 性能、安全务必亲自把关! 记住:AI产草稿,你才是工程师。
-
积累你的工具箱: 我建了个笔记库,存高频任务的提示模板 。如新建微服务模版、旧代码迁移提示集、SQL优化套路。下次改参数复用,省心又高效 。
-
警惕边界: 明确知道AI当前不擅长啥(业务逻辑深层设计、全新算法创造) 。核心价值和关键决策,还得人脑主导。AI是优秀助研,不是架构师。
-
团队协作?定好规矩! 见朋友团队踩过坑后,他们立了规矩:
- 禁止直接贴核心业务逻辑问AI(安全风险);
- AI生成的代码视同新成员提交,必须严格走Review流程;
- 鼓励内部共享效果好的提示模板和避坑经验;
- 核心架构设计会议,AI不参与(避免思维被带偏)。
一个亲眼见证的案例:老系统翻新省下半程
朋友团队去年接了个烫手山芋:重构一个有8年历史的支付核心系统。代码像迷宫,文档残缺不全,工期压得喘不过气。
他们决定系统化地用AI搭把手 ,效果很显著:
- 解盘旧系统: 团队成员分段贴核心代码+功能描述,引导AI帮助反推文档、绘制模块关系图 。本需人工啃三周的活,一周理清主干脉络 。
- 设计新架构: 核心成员和AI多轮讨论:微服务拆分边界(按支付渠道 vs 处理流程?)、分布式事务方案。AI指出几个潜在的设计矛盾点(如服务间调用过度耦合),帮避开了明显雷区 。
- 迁移代码库: 将旧服务拆成小模块迁移任务。针对典型模块(如账户查询、基础风控规则)构建提示模板,批量迁移效率显著提升 (据说提速2倍以上)。当然,迁移后严格人工复查+补测试。
- 测试覆盖: 用AI快速生成大量基础测试用例主干、补充边界场景数据构造 。单元测试覆盖率从40%左右拉升至80%以上,关键路径几乎全覆盖,大幅节省了造数时间。
- 关键角色把控: 核心风控策略、对账引擎等重逻辑,依旧由骨干工程师主导设计和实现,AI只处理周边支持代码。
最终结果:6个月预估工期压缩到3.5个月完成交付,系统吞吐量和稳定性还提高了。 朋友坦言:不是AI万能,而是它高效承接了大量“查文档、写样板、补基础测试”等体力型工作,把人手释放出来攻坚关键设计难题和复杂逻辑了。
怎么开始你的"结对"之旅?几点真心建议
别期望看完美食教程立刻变大厨。不妨:
- 挑个小口子切入: 比如手头写个工具类?试试让AI辅助设计接口或生成基础测试骨架,体验协作。
- 复盘它的优势项: 是解释某个库的冷门用法?生成特定格式的测试数据?还是提了意外的代码优化点子?摸清长板,才好分配任务。
- 沉淀你的“黄金提示”: 把好用、适配项目的提示词存下来(带上下文!),逐步积累你的工具箱。
- 摆正位置: 视它为“启发器”、“效率加速器”,而非“自动写码机” 。最终代码的责任在你,它的价值是拓宽思路、压缩低价值时间。
写在最后
AI写代码在飞速进化。用好了,是真能扛活的队友——前提是你学会跟它有效沟通 。
别信“取代程序员”的焦虑贩卖。它淘汰不了思考者,但会让纯体力型编码贬值。
希望这些基于实践的点滴分享,能让你少走些弯路。用好这个搭档,把时间省下来,花在真正需要创造力和深思考的地方吧。
你有啥独特的“调教”AI心得或踩坑故事?咱评论区敞开唠 👇
回复"AI编程",获取完整版《AI结对编程提示词模板库》和实战案例分析。
👇可以加我,一起成长、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