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宽客邦量化俱乐部橙哥!今年上半年,香港立法会以高票通过《稳定币条例》,并且即将于下周8月1日正式生效。这套 "立法 + 指引" 的双层监管体系,不仅让香港成为全球首个对稳定币实施全面监管的国际金融中心,更被业内视为数字金融时代 "风险防控" 与 "创新包容" 平衡的典范。今天我们就来拆解这份法案如何重新定义稳定币的 "游戏规则",以及它将如何影响普通投资者和全球加密市场。
从 "野蛮生长" 到 "合规赛道":香港为何率先出手?
稳定币 —— 这个市值超 1.2 万亿美元(2025 年 Q1 数据)的加密货币细分领域,终于迎来了系统性监管。简单来说,稳定币是一种 "锚定法币或资产价值" 的加密货币,就像数字世界的 "法定货币兑换券",既保留了加密货币的转账效率,又避免了比特币等币种的剧烈波动。但过去十年,这个领域却长期处于 "无准入门槛、无运营标准、无监管约束" 的状态:2022 年 TerraUSD(UST)算法稳定币崩盘导致 400 亿美元市值蒸发,2023 年 USDT 储备资产透明度争议引发市场信任危机,这些事件让全球监管机构意识到 ——稳定币不是 "数字玩具",而是可能影响金融稳定的 "系统重要性工具"。
香港此时出手,背后有三重战略考量:
一、填补监管空白:全球范围内,美国《GENIUS 法案》刚通过参议院表决,欧盟《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法案》(MiCA)实施不足半年,香港通过 "立法先行" 抢占规则制定话语权;
二、巩固金融中心地位:作为连接内地与全球的 "超级联系人",香港希望通过明确监管框架,吸引 Circle、Tether 等头部稳定币发行方设立亚太总部;
三、Web3 生态 "筑巢引凤":稳定币是加密经济的 "基础设施",合规化将带动 DeFi(去中心化金融)、NFT、跨境支付等生态落地,形成 "监管 - 创新" 的正向循环。
监管框架核心解密:哪些稳定币会被 "盯上"?
香港对稳定币的定义堪称 "技术包容性典范":以分布式分类账或类似资讯储存库操作、作为交易媒介、旨在维持稳定价值的加密保护数码形式价值。这个定义巧妙避开了 "区块链" 的技术限制,将未来可能出现的分布式账本技术都纳入监管,体现了 "技术中立" 原则。
但并非所有稳定币都需要 "持证上岗"。监管框架采用 "分层监管" 逻辑:
重点监管:指明稳定币
特指锚定单一或一篮子法定货币(如港元、美元)的稳定币,这类稳定币因广泛用作交易媒介,被视为 "高风险" 类别,必须申请牌照。
谨慎观察:算法稳定币
依赖算法调节供需而非实体储备资产的稳定币(如 UST),因历史风险事件,目前暂不纳入 "指明稳定币" 范围,需满足额外合规要求才能进入市场。
最关键的是,即使不在香港发行,但向香港公众 "积极推广" 的稳定币(比如用繁体中文宣传、使用.hk 域名),同样需要遵守本地监管。这意味着 Tether 若想继续在香港允许的交易所交易,必须申请牌照或接受监管审查。
牌照制度 "门槛":2500 万港元资本金意味着什么?
成为香港持牌稳定币发行人,需要跨过几道 "关卡"?我们拆解核心要求:
1、资本金:2500 万港元的 "安全垫"
金管局最终将最低已缴股本定为2500 万港元,较原咨询阶段 "2500 万港元或流通量 1% 取高者" 的方案大幅放宽。这个数字看似不低,但对比传统金融牌照堪称 "轻量化":
监管机构解释,这一设置既确保发行方有足够资金应对运营风险,又避免 "过高门槛扼杀创新"—— 毕竟稳定币的价值锚定法币,风险传导路径相对单一。
2、"穿透式" 控权人监管:谁在背后说了算?
香港监管最 "狠" 的一点,是对 "人" 的严格把控。法案要求:
1、大股东、间接控权人资格需金管局事前审批;
2、行政总裁、董事需 "通常居于香港" 且为 "适当人选"(无犯罪记录、金融从业经验等);
3、人事变动需在14 日内通知监管机构,连涉及破产、欺诈犯罪的普通雇员任职都需审批。
这种 "穿透式监管" 直指加密行业常见的 "匿名控权" 问题,从源头降低道德风险。
3、过渡期 "缓冲带":给市场 3-12 个月整改期
为避免监管 "急转弯" 冲击市场,法案设置了三阶段过渡期:
0-3 个月:已运营机构可继续业务,无需立即申请牌照;
3-6 个月:提交牌照申请并被受理的机构,可延长运营至申请结果出炉;
6-12 个月:符合条件的机构可申请 "临时牌照",边运营边整改。
这意味着,头部稳定币发行方有充足时间调整架构以符合香港要求,普通用户无需担心常用稳定币突然 "下架"。
你的 "数字钱袋子" 安全吗?储备资产监管有多严?
对投资者来说,最关心的问题是:我持有的稳定币,真的有 1:1 的法币储备吗? 香港的答案是 —— 通过 "三重防护网" 确保储备资产安全:
1、资产类型:只允许 "低风险" 品种
储备资产必须是3 个月内银行存款、1 年内到期的政府债券、低风险隔夜逆回购等,杜绝高风险投资(如股票、加密货币)。这意味着,每发行 1 港元稳定币,背后至少有 1 港元的 "现金及等价物" 支撑。
3、独立托管 + 信托隔离:发行方 "碰不到" 用户的钱
储备资产需由持牌银行或金管局认可的托管人独立保管,并通过信托安排与发行方自有资产严格隔离。即使发行方破产,储备资产也不会被用于偿还其他债务 —— 这正是 2022 年 FTX 暴雷事件中缺失的关键保护机制。
3、透明度 "史上最高":每月晒账本,季度审计
发行人需每月公布储备资产构成(具体到每类资产金额),每季度由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出具 "储备资产对账单",年度审计报告需披露 "压力测试" 结果(模拟极端市场情况下的偿付能力)。普通投资者可在金管局官网随时查询这些报告,真正实现 "阳光化运营"。
对普通投资者的影响:现在该买哪种稳定币?
香港监管框架落地后,普通用户无需恐慌,但需要建立 "合规优先" 的投资意识:
避开 "无牌稳定币":未来 12 个月过渡期后,未持牌稳定币可能被禁止在香港交易所交易,建议优先选择已宣布申请牌照的发行方(如 Circle 已明确表态);
关注 "储备透明度报告":优先选择每月主动披露储备资产细节的稳定币,避免 "黑箱操作" 风险;
警惕 "高收益稳定币":任何承诺 "年化收益 5% 以上" 的稳定币产品,极可能涉及超额投资,违背香港监管要求。
未来展望:香港会成为 "稳定币之都" 吗?
短期来看,监管框架落地将带来 "阵痛":部分小型发行方可能因合规成本过高退出市场,市场集中度提升。但长期而言,"良币驱逐劣币" 将让稳定币行业回归 "信任本质"。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并未止步于稳定币监管。金管局同步推进 "数字港元"(e-HKD)试点,探索央行数字货币(CBDC)与私人稳定币的协同模式。这种 "公私互补" 的思路,或许会成为全球数字金融基础设施的参考模板。
对投资者而言,这场监管变革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加密货币正在从 "边缘资产" 走向 "主流金融体系"。与其害怕监管,不如拥抱合规 —— 毕竟,只有在规则明确的赛道上,创新才能走得更远、更稳。
作者:阿橙(Andy),目前定居香港,香港家族办公室和量化私募顾问,专注高净值财富管理、海外资产隔离规划和量化投资领域。点击阅读原文加入宽客邦量化俱乐部。
你认为香港稳定币监管框架会吸引更多加密企业落地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