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开发,那些没人告诉你的真实感悟

微服务数据库容器

作为一个人扛需求、写代码、怼需求、修bug、发布上线的野生开发者,有些话,可能只有深夜对着IDE报错提示时才敢说。今天不熬鸡汤,不教技术,只聊聊那些撞过南墙才懂的“人间清醒”。

  1. 技术不重要,解决问题才重要

曾经沉迷于“技术鄙视链”,看不起用jQuery的,看不上写PHP的,觉得不用微服务、不上云原生就是low。直到被现实打脸:

  • 用户根本不关心你用了多牛的框架,只在乎按钮点下去会不会卡;

  • 用Spring Boot折腾三天的功能,别人用Excel公式半小时搞定;

  • 最骄傲的“高并发设计”,上线后发现日活不到100人。

现在懂了:

技术是刀,不是勋章。能砍柴的刀才是好刀,能解决问题的代码才是好代码。

  1. 独立开发不是“自由”,是“无限责任”

以为单干就能逃离996?真相是:

  • 老板催进度,至少还会说“辛苦了”;客户催进度,只会说“明天能上线吗?”

  • 打工时写bug,最多扣绩效;自己写bug,可能赔到卖键盘;

  • 从前觉得“弹性工作制”很酷,现在发现“弹性=24小时待命”。

现在懂了:

自由的反面是孤独,是每一个决策都要自己兜底的恐慌。真正的自由,是学会对诱惑说“不”——比如拒绝那个“加个小需求,钱不是问题”的客户。

  1. 比代码更难写的,是人心

曾以为技术就是一切,后来发现:

  • 甲方说“随便设计,你专业”,改稿时却说“这个蓝色不够蓝”;

  • 用户嘴上喊着“支持原创”,转身就去下载破解版;

  • 你熬夜写的“硬核功能”,可能不如在关于页面放只猫更讨喜。

现在懂了:

开发者的ego(自我)是产品最大的敌人。把“我想要”换成“用户需要”,把“我觉得酷”换成“市场认不认”,才是成年人的生存法则。

  1. 慢,反而是一种效率

经历过这些:

  • 为了赶进度跳过测试,结果用三天修一个低级bug;

  • 盲目追风口做元宇宙项目,不如三年前写的工具包至今还有人付费;

  • 焦虑时写的代码,80%得重写;静下心来画半小时流程图,反而事半功倍。

现在懂了:

“快”是战术,“慢”是战略。 宁可花一天研究需求,也不为“伪需求”写一行代码;宁可少接两单,也不让自己 burnout( burnout 后的恢复成本远超想象)。

  1. 承认自己不行,才能真的变行

独立开发最大的幻觉:“我什么都能学会”。

  • 强迫自己既写前端又搞运维,结果哪头都做不精;

  • 不敢说“这个需求我做不了”,硬着头皮接下后拖垮口碑;

  • 看别人用AI写代码焦虑到失眠,却连现有业务都没吃透。

现在懂了:

“不会”不可怕,可怕的是“假装会”。 把算法交给ChatGPT,把设计交给Figma社区,把不擅长的外包,腾出手来做自己真正擅长的事——这才是聪明人的“作弊代码”。

写在最后

最深的感悟其实是:

独立开发不是一份职业,而是一种生活选择。

它逼着你面对人性的贪婪(比如总想多接单)、恐惧(比如账户余额预警)、傲慢(比如“老子的代码不可能有bug”),然后在这些挣扎中,学会和世界妥协,和自己和解。


作者介绍:

架构师部落**,80后,程序员一枚,Java从业15年。现在专注于Rust全栈开发。**

我能提供:

Java、Rust、Python项目兼职或者二次开发。

企业官网代开发,代部署,代运营。

按小时出租自用香港服务器(已接网警非法勿扰)。

代找寻开源项目、各开源项目代部署。

线下线上Java、Rust、Python技能培训。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

0
0
0
0
关于作者
关于作者

文章

0

获赞

0

收藏

0

相关资源
云原生可观测性技术的落地实践
云原生技术和理念在近几年成为了备受关注的话题。应用通过云原生改造,变得更动态、弹性,可以更好地利用云的弹性能力。但是动态、弹性的环境也给应用以及基础设施的观测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本次分享主要介绍了云原生社区中可观测性相关的技术和工具,以及如何使用这些工具来完成对云原生环境的观测。
相关产品
评论
未登录
看完啦,登录分享一下感受吧~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