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碰到一个好书就会下定决心,几天的时间必须看完,这本书就是这样。
前段时间看老梁评Tom张,就花了好几个星期专门看Tom张的视频。他有个观点,读书有个方法,先把书读薄,意思是书读完后总结出来的东西就是自己的东西,然后再把书读厚,意思是用这些知识用于自己的生活。以下就是我把书读薄的总结。
书上讲的东西,你看了,并不代表你懂了。你能复述出来的东西,才是你的东西。
这本书我实践了。
以下是我的复述:
这本书讲了五个部分,讲的对象有五个,讲清楚了这五个对象,就弄清楚了这个社会的底层逻辑。
1 是非对错,信仰、立场、事实。
2 以问题为对象 what why hao。
3 以自己为对象,快速成长,逻辑思维;证有不证无,以偏不概全,证有靠举例,概全靠推论。
4 以别人为对象,辩论的本质是不断定义概念,偷换概念;注入思维,以为什么开头提问。
5 以社会为对象,服从性测试无处不在,酒局就是典型,重要的还是人格魅力。
……………………
以下是摘抄文章重点,可以对照观看。
这本书能让我们知道什么叫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什么是底层逻辑?
事物间的共同点,就是底层逻辑。
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处、变化背后不变的东西,才是底层逻辑。
底层逻辑+环境变量=方法论,这就叫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本书从五个方面来讲述底层逻辑。
一 是非对错的底层逻辑
1法学家的对错,证据一目了然。
2商人的对错,谁损失大谁错。
3经济学家的对错,社会总成本低才是王道
1人心涉及生存和繁衍
2道德是人的社会性的规范
3法律是道德的底线
人的三个层次的智慧
1博弈,博弈要靠共赢和感激的心态
共赢是对双方都有价值,你好我也好。
2定力,是人生的智慧——最终的胜利,常常是时间的胜利,是长期主义的胜利。
3选择一个,放弃其他。选择有时比努力重要,但放弃有时比选择更重要。我们应勇敢选择,然后享受好处,承担坏处。
选择很重要,但是有时候放弃也很重要。
公理体系VS逻辑推演
在有公理体系的世界里,只有能证明的和不能证明的。大师与大师的差异,是智商的差异,不是口才的差异。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是逻辑推演,只要逻辑正确有例子可以证明就会不断演绎下去。武就是公理体系,你只要能证明他正确你就是最牛的。
我不是在说一门经济学,而是在说很多经济学。
学习经济学,一定要兼听。学李白,也要学杜甫。
二思考问题的底层逻辑
事实,观点,立场,信仰
事实
事实,是独立于人的判断的客观存在。现实世界有时复杂到你无法判断事实。
总体来说,事实是最不容易产生争议的客观存在。我们只能说,我们对事实的了解,还不够全面。
观点
观点,是你对一个事实的看法。观点和你的关系,比它和事实的关系更加密切。
你觉得30摄氏度热,是因为你冷。你觉得30摄氏度冷,是因为你热。你的知识结构、你掌握的信息,以及你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你的观点。
立场
什么是立场?立场就是被位置和利益影响的观点。
这就是立场——“我们不争对错,只争输赢”。所以,不要和有立场的人争对错。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小孩子才谈对错,成年人只谈利益”。为什么?因为小孩子没有位置和利益。
信仰
信仰,是一套完全自洽的逻辑体系。
没错。信仰都是对的,因为你无法证明它是错的。这就是“逻辑自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不要攻击别人的信仰。因为,第一,你不可能获胜;第二,你会失去这个朋友。
流程,制度,系统
流程
什么是流程?流程就是基于时间线做完一件事的整个过程。流程是线性的、连贯的、客观的。
凡事皆有流程,只是效率有高低之分。
制度
什么是制度?制度就是做一件事的行为准则,它可以是权力机构发布的规定,也可以是一种契约。
那么,企业里的制度是什么?是要求,是规则,是告诉人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系统
什么是机制,什么是系统呢?其实这两个概念,我认为在企业管理中是非常接近的,甚至可以说是同一组概念。
系统就是若干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某些功能的整体。
制度,是规定,是契约,关注的是结果;
流程,是基于时间线做一件事的过程,关注的是过程;
而系统,是内部各个要素、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关注的是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无论是流程、制度,还是系统,其实都是用来解决问题的。
三 个体进化的底层逻辑
人生商业模式=能力×效率×杠杆
能力是获取能力的能力
效率是把一小时用出三小时的效果
杠杠是起到复制放大的作用
知识、技能与态度
我这一生只能学会三件事,就是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和态度(Attitude)
知识
什么是知识?知识就是已经被发现和证明的规律。它是确定的,不需要你通过自身的成功、挫败去验证,然后恍然大悟。
工作一直在变,要求一直在提高,我一直在学习,一直在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不学习就要被超过。学习知识,要用“脑”。
技能
比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技能。
什么是技能?技能就是那些你以为你知道,但如果你没做过就永远不会真的知道的事情。
技能”,就是因为它是“学”不会的,要靠“习”,要用“手”。
仔细想想,我们是不是常说沟通“技能”、谈判“技能”、演讲“技能”、管理“技能”,却不说沟通“知识”、谈判“知识”、演讲“知识”、管理“知识”?因为这些都只有靠练习才能变成条件反射,存储在你的“反射脑”中。
态度
最难学的,是态度。
什么是态度?态度就是你选择的用来看待这个世界的那副有色眼镜。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扇门,无论外人如何呼喊、冲撞,这扇门始终只能从里面打开。态度是没有人可以教的,态度是你的“心”的选择。
态度源于心灵。所以有人说,态度决定一切。
关于知识、技能、态度,我给你几个建议:
第一,不要把知识当技能学。有一些“实战主义者”,只相信自己感悟的东西,说“听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所以拒绝学习前人思考总结出来的客观规律,把知识当技能学,通过四处碰壁,总结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经验。这就是“重新发明轮子”。你的顿悟,可能只是别人的基本功。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人类才能不断进步。
第二,不要把技能当知识学。有一些“理论主义者”,喜欢通过买书来学习。想学演讲,买本书来看看。想学谈判,买本书来看看。想知道怎么看书,也买本书来看看。你能买到的书,教的都是练习技能的步骤,而不是技能本身。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用脑学习知识,用手学习技能,用心学习态度。把知识学以致用,把技能练成艺术,那么你用心相信的东西就一定会实现。
😁心态高过云端,姿态埋入地底
自污、什么叫君子自污?就是你浑身雪白地出门,就会有人忍不住往你身上泼脏水,对你满满的恶意。人们不相信“洁白无瑕”,或者不能忍受有人洁白无瑕。
事实上也没有。其实,“污”不重要,因为这世上没有绝对洁净的东西。
重要的是,你用“他污”邀请恶意,还是用“自污”邀请善意。
示弱、只有强大的内心,才会示弱。
示弱,会邀请能量,邀请善意,邀请帮助。
看淡
当别人污蔑你,诽谤你,不赞同你是,坚信自己内心的价值观,久而久之你就能看淡了。
四 理解他人的底层逻辑
理解What、Why、How,才能知行合一
我们描述一件事情,有三个角度:
What(是什么);
Why(为什么);
How(怎么办)。
在理解What和解决How之前,更重要的是,需要首先理解Why。理解了Why,才能找到他所面临的真正问题。
重新定义这个真正的问题之后,再去找到What和How,这个Why才能被解决。否则,问题可能会越来越严重。
如果在描述事情的时候,能把What、Why、How区分清楚,对一个人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提升。
鸡同鸭讲,只因混淆了What、Why、How
只有当你所表达的和对方想听的相匹配,你们的沟通才是有效的。
怎么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很多人说,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通俗点说就是,我什么都知道,但我就是做不到。
举个例子。“吃蔬菜有益健康”,这是一个知识。但你知道了这个知识后,你会每天都多吃蔬菜吗?不一定。这就是知和行的差距。
为什么会有差距?因为你只知道了What——“吃蔬菜有益健康”,但是这并没有解决Why的问题,这就会导致你没有动力去做这件事。
假如有一个人,每天吃得很油腻,导致血管出现了栓塞,生了一场大病,不得不住院治疗。康复之后,医生告诉他,以后一定要少油少盐,多吃蔬菜。这时候,他就会很乖地天天吃蔬菜。
为什么?
因为生病住院这件事,给了他一个强大的理由,让他意识到吃蔬菜对他来说有多重要。
所以,只知道What,却不知道Why,就没有动力。理解了Why,才有可能做到知行合一。
但知道What,也知道Why,这也不够,你还得知道How。How,就是做事的方法和步骤。
如果只知道道理本身(What),而不知道为什么(Why)和怎么办(How),我们确实过不好这一生。
只有当你真的把What、Why、How这“黄金三问”同时解决了,你才能真正做到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
解决了Why,What和How才真正有意义
比如,当你教员工一件事情该怎么做的时候,可能你告诉他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说了一大堆,他还是没学会。为什么没学会?因为你没有帮他解决Why的问题——“为什么我要这么做?”没有解决Why的问题,他就会动力不足,没有学习的欲望。
所以,光教怎么做是没有用的,在这之前,你要先解决Why的问题。
同样的道理,企业为什么一定要有愿景?
企业的愿景也是在解决Why的问题——“我们今天这么辛苦地工作,到底是为什么?”
只有真正解决了Why的问题,员工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内心才会有强大的动力,坚持到底,否则很容易就会放弃。
解决Why的问题之后,What和How才真正有意义
五 社会协作的底层逻辑
😁世界三大法则:自然法则、族群法则、普遍法则
自然法则
什么是自然法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或者说,弱肉强食。
在自然法则下,想要生存,个体的优势非常重要。
个体的优势,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暴力”,一种是“狡诈”。或者换个稍微好听一点的说法,一种是“强壮”,一种是“智慧”。自然法则让人与人之间很难产生信任。
族群法则
什么是族群法则?
族,就是有同一血缘的人;群,就是有同一目的的人。
族,是为了能够生存延续;群,是为了能够实现目标。
因为有一个大于个体目标的目标存在,所以大家聚在一起,形成了族群。家庭是一个族群,公司是一个族群,宗教是一个族群,国家也是一个族群。
因为这个大于个体目标的目标,大家必须出让一部分自己的选择权和决策权给集体。这时定义出来的新的法则,就是族群法则。
普遍法则
什么是普遍法则?就是可以跨越个人和组织、所有人都理解和认同的东西。
如果是组织与组织之间的沟通协作,我建议你用普遍法则。找到彼此的共同点,而不是挑战别人的立场和信仰。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三大法则:自然法则、族群法则、普遍法则。从自然法则到族群法则,再到普遍法则,是世界不断进步、文明不断发展的标志。
财富=劳动×生产率×效用
如果把三个因素对应到这个时代的基本资源,那么劳动就代表人口资源,生产率就代表科技资源,效用就代表商业价值。
理解了这个逻辑,你也就理解了:我们国家前期经济飞涨,得益于我们拥有人口优势。美国能够一直稳坐国际老大的交椅,得益于他们科技发达。
而对于个人来说,劳动代表着你能投入的时间,生产率代表着你的杠杆,比如知识、工具、团队、资金等,效用代表着你的劳动能创造的单位价值。这三个因素,共同决定了你能创造的财富。
劳动创造财富的两个问题
虽然劳动、生产率和效用这三个因素共同决定了财富的多少。但是财富最基本的来源还是劳动。劳动是“1”,生产率和效用是“1”后面的很多个“0”。没有劳动,就没有财富。所以我们说劳动创造了财富。
但是,用劳动来创造财富,有两个非常大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劳动创造财富,天花板很明显。
劳动创造财富的第二个问题:劳动能够创造财富,但是劳动本身并不分配财富。
创造财富就等于赚钱吗?并不是。创造财富不叫赚钱,分配财富才叫赚钱。
那谁才具备分配财富的能力?
要看整个链条上,谁是真的不可替代的。
,勤劳未必能致富。致富的本质,并不是创造财富,而是分配财富。创造财富靠能力,而分配财富靠稀缺。
掌握稀缺资源,就拥有财富分配权
你想要拥有更多的财富,就要使自己在整个交易链条上变得更加稀缺。
所以,如果你想要拥有更多财富,就应该想尽一切办法,提高自己的稀缺性。
比如,对于个人来说,你要思考的问题应该是:
——我是否拥有非常稀缺的能力?
——我是否在公司最稀缺的部门?
——我是否在部门最稀缺的岗位?
——我是否拥有最稀缺的资源?
——我现在拥有的稀缺性,未来还能继续稀缺吗?
😁😁一切的分钱方式,无外乎优先和劣后
一切的分钱方式,无外乎优先和劣后;一切的分配方式,都是固定、剩余、分成的万千组合。”
员工优先,老板劣后
那老板呢?老板应该拿劣后利,也就是拿走优先后剩余的利润。劣后利,是剩余的利润,也许很多,也许很少,甚至会巨亏,但这都是老板的事情,与员工无关。所以,劣后利是剩余的。
一切的商业模式,都必须有全局性增量。如果没有全局性增量,那所谓的商业模式,就是把你口袋里的钱换到我的口袋里。
😁信用,是一个人最大的资产
信任,是一种能力。被信任,是一种更重要的能力。
越是能被信任的人,促成合作的交易成本越低,在商业世界里,越有成功的可能。
有信用的人,有话事权
有信用的人,有话事权。他说什么,大家都听。
信用,比黄金值钱,比性命还贵
人的一生,是赢得信任的一生
信用很值钱、很珍贵、很稀缺、很难得,愿你我都能守护好自己的信用。愿你我永远都有洁白的羽翼。
😁😁公平、公正与公开
公平,我们可以理解成用“同一把”尺子丈量万物。
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用分数要求你,也用分数要求其他人;用实力淘汰你,也用实力淘汰其他人。这就是公平。
公平的核心,不是用“哪一把”尺子,而是用“同一把”尺子。
那么,什么叫不是“同一把”?
公正
什么是“公正”?公正,可以理解成选“哪一把”尺子来丈量。
那么,到底选哪一把尺子来丈量,才算是公正,甚至是正义呢?
公正是一个有关价值观的问题,谁也未必说服得了谁。那么核心问题来了:谁有权“定义”公正。
公正的本质不是“你对我错”的问题,而是“谁有权做选择”的问题。
高考,是难以监管的公正对总体公平的妥协,然后在此基础上,谨慎地添加了一点额外的“公正”因子,来中和粗暴的公平。比如用省级名额分配来弥补不同地域之间的教育水平不公,用各地自己出卷来弥补不同地域之间知识结构的不公。
公开
难道就真的没有办法做到既公平又公正吗?
有。那就是“公开”(Open)。
公开,我们可以理解成把丈量的过程展示给公众,让同意公正者监督公平。
公平——用“同一把”尺子丈量万物;
公正——选“哪一把”尺子来丈量;
公开——把丈量的过程展示给公众,让同意公正者监督公平。
😁效率与公平
什么是公平,什么是效率
什么是公平?
公平,是指收入分配追求相对平等。
什么是效率?
效率,是指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而最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总体效率,这正是经济学研究的目的。
这也是为什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科斯说:“资源,总会落到用得最好的人手里。”
再分配的智慧
商业是社会财富的初次分配。老王拿得多,小张拿得少,就是初次分配的结果。那什么是再分配?就是把初次分配中一部分老王们创造的财富,通过税收、费率等方式收上来,再分给小张们。
你一定对个人所得税很熟悉。你的收入越高,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就越高。这个累进增高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就是以削峰填谷的方法,把经济增长的整体红利,相对平等地“再分配”给更多人。
所以,大家逐渐形成一套共识:初次分配负责效率,再分配负责公平。
初次分配、再分配,各司其职。在初次分配时支持老王,在再分配时支持小张。
但是,虽然有再分配,但是效率优先在初次分配中累积的不公平依然越来越多,贫富差距依然越来越大。这种不公平的累积,导致老王越来越桀骜,小张越来越不满。
不可忽视的“效率与公平的均衡”
😁劝酒的本质,是服从性测试
什么是服从性测试
只有通过服从性测试,你的领导才会相信你能做到: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实在不理解,就在无条件服从中加深理解。
是有道理才服气的员工更好管,还是无条件服从的员工更好管呢?
当然是无条件服从的员工更好管。让员工服气要靠领导力,而让员工服从只要靠权力就行。
强盗用“留个把柄”的方式,对小弟做服从性测试;甲方用“改来改去”的方式,对乙方做服从性测试;女生,用“无理取闹”的方式,做男友服从性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