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傻分不清,一文讲清大模型MCP、Agent、RAG、RPA、A2A的关系与区别,别再惹笑话

大模型向量数据库云通信

字数 4016,阅读大约需 21 分钟

picture.image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picture.image

picture.image

picture.image

picture.image

picture.image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Slide for more photos

引言

了解一个东西,先从概念入手,如果你对大模型专有名词还不了解,可以看一文讲清楚大模型中8个关键词及原理:LLM、Transformer、GPT、Bert、预训练、微调、深度学习、Token

今天还会讲解大模型相关的产品及协议,分别是MCP、Agent、RAG、RPA、A2A。这些都是企业落地的方向,也都是应用层发力的方向。

我们一起学习,技术相关的名词肯定没有娱乐新闻有趣,希望我们耐下性子,一起进步!时间不会辜负每个认真学习的人。

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大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无疑是科技领域最耀眼的明星。它们以惊人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正在深刻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然而,大模型并非孤立存在,为了让它们更好地服务于实际应用,一系列围绕大模型的新技术和新范式应运而生。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大模型生态中几个关键的“黑科技”:MCP、Agent、RAG、RPA和A2A,看看它们究竟是什么,又将如何共同塑造AI的未来。

一、MCP:大模型的“USB-C接口”

**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模型上下文协议)**是由Anthropic公司提出并开源的一种开放标准协议。你可以把它想象成AI应用的“USB-C接口”,旨在解决大模型与外部世界(如数据源、工具、应用程序等)之间的连接和交互问题。

为什么需要MCP?

传统上,大模型的能力主要受限于其训练数据。它们缺乏实时获取外部信息、调用外部工具或与特定业务系统交互的能力。这导致大模型在实际应用中面临“数据孤岛”和“能力边界”的挑战。MCP的出现,正是为了打破这些限制,让大模型能够:

安全地访问和操作本地及远程数据: 无论是企业内部的数据库、文档系统,还是云端的各种服务,MCP都能提供标准化的接口,让大模型安全、灵活地获取所需信息。

无缝集成外部工具: 大模型本身不具备执行特定任务的能力(例如发送邮件、查询天气、操作软件)。MCP允许大模型通过调用外部工具来扩展其功能,使其能够执行更复杂的任务。

提供实时上下文信息: 大模型在处理任务时,往往需要最新的、与当前情境相关的上下文信息。MCP能够将这些信息以标准化的方式提供给大模型,从而提高其回答的准确性和相关性。

MCP的工作原理:

MCP采用客户端-主机-服务器架构。客户端负责将大模型的请求发送给MCP服务器,服务器再将请求转发给相应的外部资源(数据源或工具)。这种架构不仅使用户能够在应用程序中集成AI功能,还保持了明确的安全边界和隔离关注点。

MCP架构示意图:

请求/数据

标准化请求

转发请求

返回数据/结果

返回数据/结果

返回数据/结果

LLM应用

MCP客户端

MCP服务器

外部数据源/工具

总结: MCP为大模型与外部世界的交互提供了一个统一、标准化的桥梁,极大地扩展了大模型的应用边界,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各种复杂的业务场景中。

二、Agent:让大模型拥有“手脚”和“大脑”

**AI Agent(人工智能代理/智能体)**是一种构建于大型语言模型(LLM)之上的智能实体。如果说大模型是AI的“大脑”,那么AI Agent就是让这个大脑拥有“手脚”和“记忆”,能够感知环境、进行决策、规划行动并执行任务的“智能个体”。

AI Agent的核心能力:

与传统的基于Prompt(提示词)与大模型进行“输入-输出”的交互方式不同,AI Agent赋予了大模型更强的自主性和任务执行能力,主要体现在:

感知环境: 能够通过各种传感器(虚拟或物理)获取环境信息,理解当前情境。

自主规划: 能够将复杂任务分解为一系列可执行的子任务,并制定详细的执行计划。

决策制定: 能够根据环境变化和任务目标,自主做出决策。

记忆能力: 能够存储和检索历史信息,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和优化。

工具使用: 能够调用外部工具(如API、软件应用等)来扩展自身能力,执行特定操作。

执行动作: 能够将决策转化为实际行动,并对行动结果进行反馈和调整。

AI Agent工作流程示意图:

环境感知

大模型/决策模块

规划模块

记忆模块

工具调用模块

行动执行

AI Agent的应用场景:

  • 智能客服: 自动理解用户意图,调用知识库和业务系统解决问题,甚至主动发起沟通。
  • 自动化办公: 自动处理邮件、生成报告、管理日程等。
  • 软件开发: 辅助代码编写、调试、测试,甚至自主完成小型项目的开发。
  • 科学研究: 辅助文献检索、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

总结: AI Agent的出现,使得大模型从一个被动的“知识库”转变为一个主动的“执行者”,极大地拓展了AI的应用边界,是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重要方向。

三、RAG:让大模型“博学多才”且“言之有据”

**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检索增强生成)**是一种优化大型语言模型输出的技术,旨在解决大模型“幻觉”(即生成不准确或虚假信息)和知识滞后性的问题。它通过在生成响应之前,从外部权威知识库中检索相关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作为上下文提供给大模型,从而使大模型能够生成更准确、更可靠、更具时效性的回答。

RAG的工作原理:

RAG的核心理念是“检索+生成”,其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用户提问: 用户向大模型提出问题或指令。

信息检索: RAG系统首先分析用户问题,并从一个或多个外部知识库(如企业内部文档、数据库、网页、维基百科等)中检索与问题最相关的文档或片段。

上下文增强: 检索到的相关信息被添加到原始的用户问题中,形成一个“增强型提示”(Augmented Prompt)。

大模型生成: 大模型接收到这个增强型提示后,结合自身已有的知识和检索到的外部信息,生成最终的回答。

RAG工作流程示意图:

相关信息

生成回答

用户提问

检索模块

外部知识库

增强提示

大语言模型LLM

最终回答

RAG的优势:

  • 提高准确性: 减少大模型“幻觉”的发生,确保生成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 增强时效性: 弥补大模型训练数据更新不及时的问题,使其能够回答关于最新事件或特定领域的问题。
  • 可追溯性: 由于回答是基于检索到的特定信息生成的,因此可以追溯到信息来源,增加了透明度和可信度。
  • 降低成本: 相较于频繁地对大模型进行重新训练以更新知识,RAG是一种更经济高效的知识更新方式。
  • 个性化和专业化: 可以针对特定领域或企业内部知识库进行检索,使大模型在特定场景下表现出更高的专业性。

总结: RAG是大模型落地应用的关键技术之一,它让大模型在保持强大生成能力的同时,也能够“言之有据”,极大地提升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和可靠性。

四、RPA:大模型的“自动化执行者”

**RPA(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是一种通过软件机器人模拟人类操作计算机,以自动化执行重复性、规则性、大批量任务的技术。RPA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企业运营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

RPA与大模型的结合:

传统RPA主要处理结构化数据和基于规则的流程,缺乏对非结构化数据和复杂决策的理解能力。而大模型的出现,为RPA带来了“大脑”,使其能够从“自动化执行者”升级为“智能自动化执行者”。

结合方式:

大模型增强RPA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大模型可以赋予RPA处理自然语言、图像、语音等非结构化数据的能力,例如:

  • 智能文档处理: 大模型识别合同、发票中的关键信息,RPA进行数据录入。
  • 智能客服: 大模型理解客户意图,RPA自动执行查询、回复等操作。

大模型提升RPA的决策和规划能力: 大模型可以帮助RPA处理更复杂的业务逻辑和异常情况,例如:

  • 智能流程优化: 大模型分析RPA执行日志,发现瓶颈并提出优化建议。
  • 异常处理: 当RPA遇到无法处理的异常时,大模型可以进行判断并指导RPA采取下一步行动。

RPA作为大模型的“手脚”: 大模型负责“思考”和“决策”,RPA负责将这些决策转化为实际操作,例如:

  • • 大模型生成营销文案,RPA自动发布到社交媒体平台。
  • • 大模型分析市场数据,RPA自动生成报告并发送给相关人员。

RPA与大模型结合的流程示意图:

结构化任务

非结构化/复杂任务

理解/决策/生成

异常

完成

用户/系统触发

RPA机器人启动

识别任务类型

RPA直接执行

大模型处理

RPA接收大模型指令

RPA执行操作

任务完成/异常

大模型分析异常并指导

输出结果

总结: RPA与大模型的结合,实现了“智能”与“自动化”的深度融合,使得自动化能够覆盖更广泛、更复杂的业务场景,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推动力。

五、A2A:智能体之间的“协同作战”

**A2A(Agent to Agent,智能体到智能体)**协议,特指在大模型和AI Agent生态中,不同智能体之间进行通信、协作和信息交换的标准或机制。它旨在打破智能体之间的“信息孤岛”,实现更高级别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为什么需要A2A?

随着AI Agent技术的发展,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智能体被部署到不同的系统和应用中,它们可能由不同的组织开发,运行在不同的平台上。为了让这些智能体能够协同完成复杂任务,彼此之间需要高效、安全、标准化的通信方式。A2A协议正是为了解决这一挑战而生。

A2A与MCP的区别与联系:

  • 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更侧重于 大模型与外部数据源和工具 的连接,它为大模型提供了获取上下文信息和调用外部能力的“管道”。可以理解为是“大模型”与“外部世界”的接口。
  • A2A(Agent to Agent)则专注于 不同智能体之间 的通信和协作。它定义了智能体之间如何相互发现、交换信息、协调行动,共同完成一个更大的目标。可以理解为是“智能体”与“智能体”之间的桥梁。

两者关系: MCP和A2A是互补的。一个智能体可能通过MCP来获取外部数据或调用工具,同时又通过A2A与其他智能体进行协作。在一个完整的“多智能体系统”中,MCP描述每个智能体的能力边界,A2A定义团队间的沟通机制。只有两者结合,AI才真正具备独立协作的能力。

A2A智能体协作示意图:

智能体B

智能体A

请求任务/数据

标准化请求

转发请求

请求任务/数据

标准化请求

转发请求

A2A通信

A2A通信

返回数据/结果

返回数据/结果

返回数据/结果

返回数据/结果

返回数据/结果

返回数据/结果

Agent A

Agent A的MCP客户端

Agent A的MCP服务器

外部数据源/工具

Agent B

Agent B的MCP客户端

Agent B的MCP服务器

外部数据源/工具

A2A的应用场景:

  • 多智能体协同任务: 例如,一个智能体负责收集市场数据,另一个智能体负责分析数据并生成报告,再由第三个智能体负责将报告发送给相关人员。
  • 跨系统集成: 不同业务系统中的智能体通过A2A协议进行数据交换和流程协同,实现端到端的自动化。
  • 智能助理网络: 多个专业智能助理(如旅行规划助理、金融顾问助理)通过A2A相互协作,为用户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总结: A2A协议是构建未来复杂AI系统和实现智能体“协同作战”的关键,它将推动AI从单一智能向群体智能发展,开启AI应用的新篇章。

最后关键总结

MCP、Agent、RAG、RPA和A2A,这些看似独立的技术,实则在大模型生态中扮演着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关键角色。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更加智能、高效、开放的AI应用体系:

  • MCP 为大模型提供了连接外部世界的“接口”,让大模型能够获取更丰富的上下文信息和调用外部工具。
  • Agent 赋予了大模型“手脚”和“大脑”,使其能够自主感知、规划、决策和执行任务。
  • RAG 让大模型“博学多才”且“言之有据”,解决了大模型知识滞后和“幻觉”的问题。
  • RPA 则作为大模型的“自动化执行者”,将大模型的智能转化为实际的业务操作。
  • A2A 协议则打通了不同智能体之间的协作通道,让AI能够从单一智能走向群体智能,实现更复杂的协同任务。

这些技术的融合与发展,正在加速推动人工智能从“能听会说”向“能理解、会思考、可行动”的通用人工智能迈进。对于企业和个人而言,理解并掌握这些“黑科技”,将是把握AI时代机遇的关键。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AI将以更加智能、更加普惠的方式,深刻改变我们的世界。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大模型生态中的这些前沿概念。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想了解更多,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如果喜欢,请关注。

picture.image

点个赞 好运相伴~

0
0
0
0
关于作者
关于作者

文章

0

获赞

0

收藏

0

相关资源
大模型解决方案白皮书:社交陪伴场景全流程落地指南
随着大模型技术持续突破,AI正加速重塑社交娱乐的形态与体验。其中,陪伴式聊天因用户黏性强、互动频次高,成为大模型商业化落地的关键赛道。随着模型能力跃升至万亿参数级,AI从工具属性正迈向情感交互生态,现象级产品的诞生条件逐渐成熟。 本白皮书聚焦AI陪伴聊天应用开发,面向“从何起步、如何落地”的新手困惑,系统拆解从需求定义到产品上线的关键流程。我们结合工程化实践路径,打造模块化知识体系与渐进式开发框架,帮助开发者在30天内完成从技术认知到产品原型的跃升,快速构建具备基础交互能力的Web或App应用,迈出大模型
相关产品
评论
未登录
看完啦,登录分享一下感受吧~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