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会先弄清楚,到底什么是人工智能?它和我们常说的“智能”有什么关系?
到底什么是人工智能?
想象一下,我们人类拥有思考、学习、解决问题、感知环境、甚至创造的能力,这些统称为“智能”。而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顾名思义,就是由人制造出来的机器或计算机程序所表现出来的智能 。简单粗暴点说,就是想办法让机器变得像人一样“聪明”,能够模仿甚至完成一些通常需要人类智慧才能搞定的任务。
你可以把AI想象成给机器装上了一个“大脑”。这个“大脑”不是血肉之躯,而是由复杂的代码和算法构成的。它能让机器“看懂”图片里的猫猫狗狗,能“听懂”你说话的指令,能像导航一样帮你规划最佳路线,甚至还能像阿尔法狗(AlphaGo)一样下围棋战胜人类顶尖高手。
AI、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它们是什么关系?
你可能还经常听到“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 ML)和“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 DL)这两个词,它们和AI是什么关系呢?这里我们简单区分一下,不用深究技术细节。
你可以把它们想象成一个“套娃”:
- 人工智能(AI) 是最大的那个娃娃,它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和目标,即让机器拥有智能。
- 机器学习(ML) 是套在AI里面的一个中等大小的娃娃。它是实现AI的一种重要方法。它不是直接编写规则告诉机器怎么做,而是让机器自己从大量的数据中“学习”规律和模式,然后用学到的知识来做判断或预测。就像我们教小朋友认字,不是告诉他每个字的笔画顺序,而是让他看很多字卡,自己总结规律。
- 深度学习(DL) 则是套在机器学习里面的一个小娃娃。它是机器学习技术中的一种,特别擅长处理非常复杂的问题,尤其是模仿人脑神经网络的结构来学习。我们后面会提到的很多厉害的AI应用,比如人脸识别、语音助手、自动驾驶等,背后都有深度学习的功劳。
所以,简单记:AI 是目标,ML 是实现AI的方法之一,DL 是 ML 中一种强大的技术。 对于新手来说,知道这个大致关系就足够了。
AI能有多“聪明”?聊聊AI的三个层级
科学家们根据AI能力的强弱,大致把它分成了三个层级,或者说是发展的三个阶段目标:
- 弱人工智能(Weak AI 或 Narrow AI) :这是我们目前所处并且广泛应用的阶段。这个阶段的AI被设计用来执行特定任务 ,并且表现得像有智能一样。比如,你的手机语音助手、下棋程序、人脸识别系统、今日头条的推荐算法等等,都属于弱人工智能。它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可能很强,甚至超过人类,但它们没有真正的意识和自我认知,无法跨领域解决问题。
- 强人工智能(Strong AI 或 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AGI) :这是AI研究的长期目标,指的是拥有与人类同等智慧水平 的AI。这样的AI将具备理解、学习、推理、规划、沟通以及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就像科幻电影里的那些拥有自我意识和情感的机器人一样。目前,强人工智能还远未实现。
- 超人工智能(Artificial Superintelligence, ASI) :这是更进一步的畅想,指的是在几乎所有领域都远超最聪明人类智慧 的AI。这种AI不仅能完成人类能做的所有事情,而且做得更好。它的出现可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颠覆性的变化,当然,这也引发了很多关于伦理和安全的讨论。
了解这三个层级,能帮助我们更理性地看待当前AI的发展水平,既不神化它,也不低估它的潜力。我们现在接触到的,绝大部分都是专注于特定任务的“弱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
AI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的诞生和发展,凝聚了无数科学家的智慧和心血,也经历了不少波折。
1. 思想的火花:古老的梦想与科学的奠基
到了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学和逻辑学的进步,一些思想家开始认真思考“思维能否被机器模拟”的问题。像17世纪的哲学家莱布尼茨就认为,“人类的思想可以简化成某种运算”。而之后蒸汽机的发明、机械计算器的出现,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如ENIAC),为将这种思考付诸实践奠定了基础。
2. AI的诞生:图灵的设想与达特茅斯的盛会
要说AI的正式起点,有两个标志性事件不得不提:
- 图灵测试(1950年) :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的阿兰·图灵,在他著名的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中提出了一个设想:如果一台机器能够与人类进行对话,并且不被识破其机器身份,那么我们是否就能认为这台机器具有智能?这就是著名的“图灵测试”,它为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标准,也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对机器智能的研究热情。
- 达特茅斯会议(1956年) :这一年夏天,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一群充满远见的年轻科学家(包括约翰·麦卡锡、马文·明斯基、克劳德·香农等)组织了一场长达两个月的研讨会。正是在这次会议上,“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这个术语被首次正式提出并确立。这次会议被广泛认为是AI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3. 早期探索与黄金时代(1956-1974)
达特茅斯会议之后,AI研究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时代。研究者们热情高涨,成果斐然。当时主要形成了几个不同的研究方向(或称学派):
- 符号主义 :认为智能的核心在于知识的表示和逻辑推理。他们试图将人类的知识编码成计算机能理解的符号,然后通过逻辑规则进行推理来解决问题。代表成果有能证明数学定理的“逻辑理论家”程序、早期的聊天机器人ELIZA等。
- 联结主义 :主张模仿人脑神经元的工作方式。他们尝试构建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模型,通过模拟大量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信号传递来实现智能。早期的“感知机”(Perceptron)就是这个学派的代表。
- 行为主义 :认为智能体现在与环境的互动和适应中,强调感知和行动。这个思想后来在机器人学、自动控制等领域得到了发展。
这个时期还诞生了第一个能学习的跳棋程序(首次提出“机器学习”概念)、第一台工业机器人等重要成果。人们对AI的前景充满了乐观的期待。
4. 起伏跌宕:寒冬与复苏(1974-1993)
然而,好景不长。到了70年代中期,AI研究遭遇了重大挫折,进入了所谓的“第一次AI寒冬”。主要原因有:
- 预期过高,现实骨感 :早期的AI程序在解决一些简单、明确的问题时表现不错,但在处理复杂的现实世界问题时却显得力不从心。比如机器翻译的效果远达不到实用要求。
- 理论与技术的局限 :当时的计算机算力有限,而且一些理论(如早期的神经网络模型)存在缺陷,无法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 资金大幅削减 :由于进展缓慢,政府和研究机构对AI研究的资助大幅减少,著名的“莱特希尔报告”更是对当时的AI研究提出了严厉批评。
幸运的是,寒冬并没有完全冻结AI的脚步。到了80年代,随着符号主义的发展,一种名为“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的技术取得了成功,将AI带入了“第二次高潮”。专家系统模仿人类专家在特定领域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在化学分析、医疗诊断、设备配置等领域取得了不少商业成功。这重新点燃了人们对AI的热情,日本甚至启动了雄心勃勃的“第五代计算机”计划。
但专家系统也有其局限性,比如知识获取困难、维护成本高、缺乏常识、应用领域狭窄等。到了80年代末,随着个人电脑(PC)的兴起和专门的AI硬件(LISP机)市场萎缩,专家系统的热潮逐渐退去,AI又迎来了“第二次寒冬”。
5. 新纪元: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的崛起(1994-至今)
经历了两次寒冬的洗礼,AI研究者们开始反思和探索新的方向。这一次,曾经在第一次浪潮中不太被看好的“联结主义”(神经网络)迎来了复兴,并逐渐成为主流,引领AI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 机器学习重焕生机 :一些关键的理论和算法被提出,特别是1986年提出的“反向传播算法”(Backpropagation, BP),有效解决了多层神经网络的训练难题,让构建更复杂的神经网络成为可能。同时,像支持向量机(SVM)、决策树等其他机器学习算法也得到了发展。
- 深度学习大放异彩 :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海量数据(大数据),以及计算机硬件(特别是图形处理器GPU)计算能力的飞速提升,神经网络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进入了“深度学习”时代。
- 卷积神经网络(CNN)
在图像识别领域表现惊人,让计算机“看懂”图片的能力大大增强。
- 循环神经网络(RNN)
及其变种在处理序列数据(如语音、文本)方面取得成功。
- 2012年以来,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各项竞赛中屡创佳绩,并在工业界得到广泛应用。
- 2016年,基于深度学习的AlphaGo战胜人类围棋世界冠军,成为AI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 近年来,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 大语言模型(LLM) ,如GPT系列(ChatGPT就是其中之一)、BERT等,以及各种 生成式AI(AIGC) 应用(如AI绘画DALL-E、Stable Diffusion,AI音乐创作等)的爆发,更是将AI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讨论。
应用场景
了解了AI的定义和发展历程,你可能会问:这个听起来高大上的AI,跟我有关系吗?它到底用在哪些地方了?答案是:关系很大,而且它可能比你想象的还要无处不在!AI技术已经悄悄地融入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各行各业的运作之中。
1. AI就在你的口袋里,你的指尖上
不信?掏出你的智能手机看看:
- 聪明的语音助手 :无论是苹果的Siri、小米的小爱同学,还是其他品牌的语音助手,你对着手机说话,它能听懂你的指令,帮你设闹钟、查天气、播音乐,甚至跟你聊几句。这背后就是AI中的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发挥作用。
- 秒开的人脸解锁 :拿起手机,看一眼屏幕就能解锁,是不是很方便?这就是基于AI的人脸识别技术,它能精准地认出你的脸,既安全又快捷。
- 懂你的个性化推荐 :你有没有发现,你在购物APP(如淘宝、京东)里浏览过的商品,或者在新闻APP(如今日头条)、短视频APP(如抖音、快手)里喜欢看的内容,之后总能看到类似的推荐?这也是AI在“偷偷”学习你的兴趣偏好,为你量身定制信息流。
除了手机,我们每天使用的互联网服务也离不开AI:
- 强大的搜索引擎 :当你在百度或谷歌搜索信息时,AI算法会帮助你快速找到最相关、最有用的结果。
- 便捷的机器翻译 :出国旅游或者看外文资料时,翻译软件或网页自带的翻译功能能帮你打破语言障碍,这得益于AI驱动的机器翻译技术。
- 烦人的垃圾邮件过滤 :你的邮箱能自动识别并拦截大部分垃圾邮件,让你免受骚扰,这也是AI在默默守护。
- 精准的影音推荐 :视频网站(如B站、腾讯视频)和音乐APP(如网易云音乐、QQ音乐)能猜中你喜欢的电影或歌曲,也是AI推荐算法的功劳。
2. AI赋能千行百业,改变世界
AI的影响远不止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它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各行各业的运作方式:
- 医疗健康 :AI可以帮助医生分析医学影像(如X光片、CT片),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还能辅助新药研发,缩短药物上市时间。
- 交通出行 :自动驾驶汽车是AI在交通领域最引人注目的应用之一,虽然完全的无人驾驶还有距离,但很多汽车已经配备了AI辅助驾驶功能(如自动泊车、车道保持)。此外,AI还能优化交通信号灯配时,缓解城市拥堵。
- 金融服务 :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刷脸支付,背后就是AI人脸识别技术;银行和金融机构利用AI进行风险评估、欺诈检测,甚至提供智能化的投资顾问服务。
- 文化娱乐 :玩游戏时,那些聪明的电脑对手(NPC)很多是由AI驱动的;近年来大火的AI绘画和AI音乐创作(生成式AI),更是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艺术家”。
- 教育领域 :AI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辅导,实现因材施教;智能批改作业等应用也在逐步落地。
- 制造业 :在工厂里,AI驱动的工业机器人可以高效、精准地完成重复性或危险性工作;智能质检系统可以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发现产品瑕疵,提高产品质量。
如何入门人工智能?
AI并非高不可攀,只要有兴趣和正确的方法,任何人都可以开启自己的AI学习之旅。
1. 摆正心态,拥抱好奇
首先,最重要的是心态。面对一个全新的领域,特别是像AI这样听起来很“硬核”的领域,感到迷茫甚至有点畏惧是很正常的。但请记住:
- 保持好奇心 :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师。带着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去学习,你会发现其中的乐趣。
- 消除畏惧感 :不要被各种高深的技术术语吓倒。入门阶段,理解核心概念和思想比掌握复杂技术更重要。
- 接受这是一个持续学习的过程 :AI技术发展非常快,没有人能一蹴而就掌握所有知识。做好长期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准备。
2. 知识储备:真的需要成为数学和编程大神吗?
很多人一听说AI,就联想到复杂的数学公式和编程代码,觉得门槛太高。对于想成为AI工程师或研究员的人来说,扎实的数学和编程基础确实是必需的。但对于只想了解AI、入门AI的小白来说,情况并非如此:
- 数学基础 :数学(特别是线性代数、微积分、概率论)是理解AI算法原理的基石。但是,在入门阶段,你不必 追求推导每一个公式。更重要的是理解这些数学概念在AI中扮演的角色和直观含义。很多优秀的科普资源会用通俗的方式解释这些概念,先建立直觉理解就好。
- 编程基础 :编程是实现AI想法的工具。Python 语言因为其语法简洁、易于学习,并且拥有丰富的AI库(就像工具箱),成为了目前AI领域最主流的编程语言。对于零基础的小白,可以从学习Python的基础语法开始。有很多免费的在线教程和资源可以帮助你入门。同样,初期不必追求成为编程高手,能看懂简单代码、会调用现成的工具包进行简单实践即可。
3. 精选学习资源推荐
- 在线课程(概念入门类) :
- 吴恩达的《AI for Everyone》 (Coursera)
:这门课是AI大牛吴恩达专门为非技术人士设计的,完全不涉及复杂的数学和编程,旨在帮助大家理解AI是什么、能做什么、以及它对社会和商业的影响。强烈推荐!(可以在Coursera平台找到,通常有中文字幕)
- 国内平台的优质科普课
:网易云课堂、中国大学MOOC、B站等平台也有很多不错的AI科普或入门导论课程,可以搜索关键词“人工智能入门”、“AI科普”等查找评价较高的课程。
- 科普书籍(轻松阅读类) :
- 《人工智能简史》 (尼克)
:这本书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形式,讲述了AI从诞生到发展壮大的历程,非常适合入门阅读。
- 《上帝的骰子:量子物理趣画》系列作者新作 (例如关于AI的科普漫画)
:寻找一些用漫画或图解形式讲解AI的书籍,可以更轻松地理解抽象概念。
- 关注一些知名科技媒体或作者的AI科普文章/书籍
:例如李开复的《AI·未来》等,可以帮助你了解AI的趋势和影响。
- 资讯与社区(保持同步类) :
- 权威科技媒体
:关注如机器之心、量子位、InfoQ等科技媒体的AI频道,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进展。
- 线上社区
:知乎上有很多人分享AI学习经验和资源(搜索相关话题或专栏),CSDN等技术社区也有AI板块。在社区里提问、交流,可以帮助你解决疑问,找到同伴。
- 动手尝试(体验为王类) :
- 玩转AI工具
:亲自体验一下现在流行的AI应用,比如和ChatGPT聊天,用Midjourney或Stable Diffusion生成图片,使用AI驱动的笔记或写作工具等。亲身体验是理解AI能力最直观的方式。
- 低代码/无代码平台
:一些平台提供了无需编程就能搭建简单AI模型的功能,可以让你在实践中感受AI的工作流程。如Coze、Dify等。
4. 给新手的几点建议
-
循序渐进,切忌贪多求快 :从科普和概念入手,再逐步学习基础知识和工具,不要一开始就扎进复杂的算法细节。
-
多看多思,建立全局视野 :不仅要学习技术本身,也要关注AI的应用场景、伦理问题和社会影响。
-
找到同伴,共同学习 :加入学习社群,和他人交流讨论,可以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
保持热情,享受过程 :学习AI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享受其中的乐趣最重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