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一切是如何开始的
最初只是想让AI帮我写代码。
作为一个程序员出身的创业者,我对效率工具有着天然的渴望。当Cursor刚出现时,我像所有技术从业者一样,兴奋地开始尝试AI编程。但很快我就发现了一个问题:
AI在小项目上表现出色,但一旦项目变得复杂,它就开始"失忆"、注意力分散,甚至完全偏离目标。
这让我想起了软件工程的敏捷开发管理模式。既然大型软件项目需要拆分成小的迭代来管理,那AI项目为什么不可以?
🚀 第一步:用敏捷管理AI编程
我开始尝试将敏捷开发的方法论应用到AI协作中:
- 需求拆分 :将需求拆分成独立的小story
- 任务看板 :用看板跟踪AI的工作进度
- 迭代开发 :每个sprint专注解决特定问题
- 持续反馈 :定期review和调整方向
结果令人惊喜!AI不再像无头苍蝇乱飞,而是能够稳步推进复杂项目。每个小任务都有明确的目标和成功标准,AI的"注意力"得到了有效管控。
这让我意识到:AI其实就像一个特殊的"员工",需要合适的管理方式。
💡 第二步:管理公司?为什么不试试
既然AI能够在项目管理中发挥作用,那它能帮我管理公司吗?
作为一名持续创业者,我管理着多家公司,我需要专注
我开始尝试用结构化的方式记录公司信息:
- 公司管理表 :记录多个业务线的状态
- 项目管理表 :跟踪具体执行项目
- 人脉管理表 :维护商业关系网络
- 里程碑管理表 :梳理关键时间节点
然后让AI基于这些数据来分析问题、提供建议。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AI能够发现我忽略的模式,提供我没想到的视角,甚至帮我理清复杂的因果关系。
🌟 第三步: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管理整个人生?
这时候一个"疯狂"的想法冒了出来:
既然AI能管理代码,能管理公司,那为什么不能管理我的整个人生?
🎯 构建"人生敏捷管理系统"
我开始构建一个完整的人生管理系统,包含七个核心表格:
📊 业务架构层级
🏁 里程碑管理 (包含人生,公司,项目,产品的里程碑,是价值的集中管理)
🏢 公司管理 (最高层)
↓
📱 产品管理 (业务核心)
↓
🎯 项目管理 (实现手段)
↓
📝 需求池 (功能需求)
↓
✅ 任务看板 (具体行动)
🤝 人脉管理 (横向支撑) → 赋能所有业务层级
🧠 AI作为人生顾问
现在AI不再只是工具,而是我的:
- 数据分析师 :分析我的行为模式和发展趋势
- 战略顾问 :基于历史数据提供决策建议
- 项目经理 :帮我规划和跟踪人生目标
- 心理教练 :从客观角度分析我的认知盲区
💭 意外的收获
这个实验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 重新认识自己
通过结构化地梳理人生经历,我发现了很多之前没注意到的模式:
- 我在舒适圈里会变得自满
- 我有极强的短期学习能力
- 我容易被情绪影响做决策
📈 提升决策质量
AI基于完整的历史数据提供建议,比我的直觉更准确:
- 分析了劳资关系的天然对立性,帮我重新设计激励机制
-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优化了内部管理流程
- 运用金融时间价值的关系原理,改进了现金流管理
🎪 建立长期视角
传统的人生规划往往是一次性的,而这个系统让我能够:
- 持续跟踪目标进度
- 及时调整策略方向
- 从失败中快速学习
- 保持长期的一致性
⚡ 一些技术细节
如果你对具体实现感兴趣:
- 数据存储 :使用飞书多维表格,利用其强大的关联和筛选功能
- AI交互 :通过MCP协议直接访问表格数据,AI可以实时读写
- 方法论 :完全基于敏捷开发理念,包括Sprint、Backlog、Kanban等
- 更新频率 :每日站会回顾,每月sprint复盘,每季度战略调整
🔮 未来会怎样?
这个实验才刚刚开始。我计划继续完善这个系统:
- 增加更多生活维度 :健康管理、财务规划、学习成长等
- 优化AI交互方式 :让AI能够主动提醒和建议
- 建立预警机制 :提前识别风险和机会
- 开源经验分享 :如果有效果,分享给更多人尝试
🎯 最后的思考
我始终坚信 AI 的能力是大过我自己的,但是他没有渠道了解我,所以我需要一个地方存放我的各方面的信息,让 AI 更了解我从而量身定制发展方案。 对于 公司管理,项目管理也是如此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