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ber系列专栏01期**
《设计中的设计》阅读感悟
01
今年1月,我决定重拾曾经的阅读习惯,这也是预想了很久但始终没有落实的事。阅读虽然并不是我平常的主线任务,但书籍就像是生活的调味剂,也是内心的一片安宁净土。
在上个月我刚看完乔布斯自传还有另外的几本书,但后面因为一些琐碎的事情以及手头没有其他感兴趣的书籍(我个人偏向于看的书籍要是自己拥有的,便于写写划划),所以停滞了一段时间,陷入了自己的“读书荒”。后来转念一想,将目标投向了自己之前看过的那些书籍,而又恰巧,有几本被我放在了宿舍的书架上。
我翻了翻在架子上许久未动的那些书,于是就看到了《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我在23年初的时候看过,但当时看得相对粗略,也没有做相应的总结,所以并没有太多的感触。
当然,这并不是我选择再读这本书的全部理由,另一方面是出于自己是一位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虽然平时会看一些与建筑、与设计相关的文章,但是说到与设计相关的书籍,这种集合式地阐述某一领域或观念的系统读物,我是看得相对较少的,这是我选择再读这本书最重要的原因。
《设计中的设计》,这是作者原研哉对自己长久以来设计思路的一次梳理,其初衷是想写一本一般人也能够阅读的书,用他的原话来说,就是 只要能让更多的人对设计有所了解,对设计而言都是很大的贡献,而这种交流也是设计的一种。 基于此,原研哉在书的前面用一定的篇幅介绍了设计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设计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碰撞,并在书中多次结合实例提及到对于设计的理解和传达。
下面我将把看完这本书后我个人所建立起的思考用自己的话语分点表述:
02
所以到底什么是设计?
这的确不是一个具象的概念,从词语所传达出的行为角度来讲,我们可以利用类比的思维方式将其暂且理解为创造,既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充满了无限广阔的想象和施展空间。
而设计真的“仅仅”是创造吗? 显然不是,不管是从我的本专业建筑学中所涉及的旧房改造、翻新…还是日常生活中我们目所能及的那些产品的不断迭代,都足以证明这一点—— 设计,不单只是创造,还应该包含有“改造”这样一种“从旧到新”或“从一到多”的过程。
那么,所谓的“改”是否会磨灭掉设计中的创造性体验呢?我想引用书中的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并不是仅仅只有创造出新奇的东西才算是创造,把熟悉的东西当成未知的领域再度开发也同样具有创造性。 而当中提到的这种去熟的过程,便是陌生化, 从无到有,当然是创造,但将已知的事物陌生化,更是一种创造。
看到这里,你是否会跟我当初一样,好奇为什么要把我们所熟知的事物作模糊处理呢?为什么将一件事物再“改造”更是一种创造呢?
03
首先,再设计当中我们为什么要将事物陌生化?
我的理解是当摆在我们面前的设计项目是我们平常所能频繁接触的、熟知的事物时,我们很容易受到具象思维的影响,受制于过往经验中对该事物的既有印象从而做出单一方向的判断,这是潜意识当中的行为,即便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当中,无数的事物早已形成更具实用或更符合经济效益的规律,以至于流传至今,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应该局限于这种固有印象,束缚自己对于多维度的思考,从而对思想的传递赋予枷锁,毕竟 设计在制造中所承担的是思想方面的指导作用 ,它不该被某一冰冷的“规则”所捆绑。 能够将已知的事物陌生化,然后再尝试挑战其真实性,才有可能深入了解它。
举个例子,提到书本,我们会下意识的联想到那是一个方方正正的矩形物品,如果它能拥有一些蕴含设计语言的曲线或者其他别致的造型呢?事实上也确有一些书籍是这样设计的,但那毕竟属于极少部分,不足以影响甚至改变我们对于书本造型的固有印象。暂且撇开思想方面的传导作用,它们是别致的、独特的,因为它们敢于打破常规。
再说到之前马斯克在采访中谈到的对于当前手机行业的看法,他认为现在的手机制造商面临着一个根本性的挑战,因为大家能买到的手机基本上都是一个黑色长条状的盒子,那要怎么做得比别人更好呢?此时他表示在他脑子里闪过的一个很好的词——Neuralink(脑机)。马斯克认为最好的界面应该是脑机界面,将其以神经连接的方式直接植入大脑。
这是一个对于手机非常大胆的构想,如果在未来这是一个可实现的技术,我想其所产生的震撼程度并不亚于当年乔布斯将位元映射技术下的图形用户界面应用于手机的整张屏幕,从而取代了传统的复杂繁琐的手动按键。当然,这个例子中所提及的不单单是设计层面的大胆创新,更有科技层面的颠覆性发展。
回到《设计中的设计》,针对于上面所提及的对于日常熟知事物的陌生化和再设计,书中也有做相应的实例说明。我很喜欢作者原研哉在其中介绍的一个他自己举办的设计展—— 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 。
该设计展的内在追求在于 回到原点,重新审视我们周围的设计,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探索设计的本质。 而在书中所罗列的一些展品中,不管是在上一年初,还是本次阅读,留给我印象最深的都是关于卫生纸的再设计作品。这是原研哉给日本建筑师坂茂出的一个题材,因为坂茂以“纸管”建筑闻名世界,所以原研哉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适合他的设计题材。
普通卫生纸的芯是圆筒状的,这是考虑到圆的几何优势以及平时的操作便捷性,只要轻轻一拉,就可以很顺滑地抽下纸张。但坂茂却将卫生纸中间的芯改成为四角形的,没有听错,只有这一“细微”的改变。
那么该变化的亮点从何而来呢? 这个设计的用心之处正在于它所造成的不便性。没错,就是不便性!
因为四角形的卫生纸卷筒在抽拉时会产生阻力,这种阻力所发出的信息和实现的功能便是节约能源。这是结合了全球环境资源的背景所要传达的观念,设计师坂茂对于这个信息的捕捉和运用非常的巧妙!也在侧面佐证了 设计的落脚点偏向于社会,其本质更侧重于解决社会所面临的问题。
除此之外,由于圆形的卷筒卫生纸在排列时,彼此间会产生很大的间隙,但是四角形的卷筒卫生纸就不会产生这一问题,这就使得人们在搬运或收藏卫生纸时也可以节省空间。
尽管我在阅读本书时距离RE-DESIGN设计展的诞生已经过去很多年,但依然激发了我很大的兴趣。据粗略查阅来看,这个设计展还在继续举办,在未来如果该展的国际巡展安排表有国内的城市,有机会一定要去好好瞧瞧。
到这里,我的脑海里也联想到了这个月一直在看的关于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各大建筑作品的文章,其中有一个案例我想引用在这里是非常合适的,那便是安藤的成名作——住吉的长屋。
住吉的长屋是安藤在20世纪70年代受委托在大阪住吉街区的狭窄地块上设计的一座小房子,这应该算是他所有设计的起点。
所谓“长屋”,是日本集体住宅的一种形态,指的是多个住户在水平方向相连,各户大门直接与外界相接,邻居之间共享墙壁的建筑。而传统的长屋多建在狭窄的小巷当中,安腾所接手的项目地址,也正是这样的条件,占地面积仅有34平米。
最终安腾是如何处理的呢?他完全 打破了这种传统民居的设计局限性,而是将自己对于一个住宅、一栋建筑的思考融入其中,充分考虑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为此,尽管项目面积注定了内部功能空间布局的相对紧凑,但安腾还是在其中间挖了一个“洞”,这个“洞”占据了整个房屋的1/3,作为庭院使用,这个设计是相当大胆的!
而该设计使毫无变化的建筑与自然连接起来,光线、季节的变化,使建筑变成了可以触动人们更深层情感的、与自然连接的艺术品。即便这一设计被批缺乏实用性,因为如果是雨雪天气,在屋内上个厕所都需要打伞穿过中间的庭院,但这是安藤忠雄世界观的一个体现, 他认为这样的设计使室外空间被不可置否地切断了,一个新的独立世界在内部诞生,同时室外环境不断变化,不断与内部世界产生新的变化。
从中我们或许可以体味到设计对事物带来的巨大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局限于形式,而是在感官、体验,甚至到更高层次的情感,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这也正是设计最具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地方, 有时候我们必须跳脱出“功能决定形式”这样的条框,转而将情感与理念的传递大胆地摆在实用主义之前。
04
其次,为什么说再设计更是一种创造?
经过了以上的思考,相信这理解起来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正如当今世界科技的高速发展,同样的,产品的设计,或者说任何一种设计也都需要不断的迭代,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所处的正是一个需要大量精彩“再设计”的时代,如何做到精彩,就必须抛弃我们原先对事物的固有印象,将其陌生化,注入身为设计人的深度思考,铸成一种符合大众审美、能产生情感共鸣的“艺术品”,又充当一种正面价值传达的可靠载体,这本身就已经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
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创意并不是要让人惊讶于它崭新的形式和素材,而应该让人惊讶于它居然来自于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不断的开发出这些创意才是真正的设计。
来自于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就必定牵扯到大众的生活,也就是社会大部分人的生活,而 设计是从生活中发现新问题的行为 ,所以归根结底,正如上文所阐述的一样, 解决社会上多数人共同面临的问题,是设计的本质。
05
最后,本书究竟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如果要谈论读完本书后对我个人最大的影响,我想应该是自己在平常的生活当中会开始更加的去留意一些产品、布局,甚至是一些宣传广告以及与设计艺术相关的文章了,也会对身边物件的配备更加的抱有挑剔之心,当然,我认为这并不是固执和真正的挑剔,反倒是一种对于审美的不断积累,从而达到不断提升的一个过程。这一切,正来自于对生活的多一些洞察,来自于对设计的多一些思考,来自于阅读。
如果是谈论到大众的阅读感受,我想或许大部分读者也会和我一样,在脑海中多了些停顿和思考,在内心多了些见解,也多了一份观察周遭的热情,正如作者原研哉所要传达的, 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而日常,便是生活孕育这份优美意识的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