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学会洞察行业:写好分析报告的 6 堂实战课》

大模型向量数据库机器学习

《学会洞察行业:写好分析报告的 6 堂实战课》由王煜全所著,书中系统讲解了行业分析的方法论与实战技巧。

picture.image

前言:你为什么需要这本书

核心问题:现代社会焦虑源于对未知的恐惧,破局关键是掌握行业分析方法,看清未来趋势。

破局方法:通过科学的行业分析框架(如产业链分析、数据验证等),拓展认知边界,理性决策。

本书价值:提供从资料搜集到报告撰写的全流程指导,帮助读者掌握行业分析的 “套路”,提升独立思考与决策能力。

第一章 热身运动: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

核心目标:明确分析对象与目的,界定行业定义。

关键内容:

确定分析对象:从熟悉行业入手,梳理行业发展历程与特点。

明确分析目的:限定时间、范围(如 “2023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分析”),服务于投资、创业等场景。

行业定义的关键要素:结合研究目的(如投资 / 政策参考)与产品定义(如技术 / 服务边界),避免笼统界定。

行业分析心法第一课:判断产业机会的四要素

如何判断产业机会是否来临?

对于创业者来说,一个无法逃避的问题是,这个产业是否已经成熟,机会是否已经来临,自己能否进入。小米的创始人雷军说过,无论是什么时代,只要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但猪想要飞起来,也要看风口什么时候来、自己是不是太重还没飞起来就摔下去了。风来得比预期早,猪很可能就失去了飞起来的机会。风来得比预期晚,猪可能等了太久饿死了。那么,如何判断一个产业是否已经成熟,或者产业机会是否来临呢?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判断:技术是否成熟、产业链是否完备、市场是否有潜力、竞争是否有壁垒。

技术成熟度:如 VR 技术因眩晕感与 5G 依赖尚未成熟。

产业链完备性:汽车制造需 Tier1 供应商支持,创业公司需借力长板合作。

市场潜力:东芝硬盘因 iPod 应用场景落地才实现价值。

竞争壁垒:共享单车因模式壁垒低陷入红海竞争。

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出现时,如果缺乏竞争壁垒,往往会变成大家蜂拥而上、蓝海瞬间变红海的局面。

比如在人工智能领域,无论是机器学习还是深度学习,很多法都是开源的。如果一家人工智能公司不能做到特定行业的数据垄断,那它和其他人工智能公司的技术能力就会趋于相同。就像众多自动驾驶创业公司,算法大同小异。更糟糕的是,大公司正在把自己的能力工具化,开放给其他人使用,这意味着初创公司即使一开始做得再好、再领先,后续也难以生存。

再比如,以模式创新为主的企业,往往对竞争壁垒认识不足蓝海瞬间变红海的现象屡见不鲜,时下正热的共享单车就是如此。因为缺乏技术硬壁垒,所以市场上一度能看到红橙黄绿青蓝紫各种单车,竞争厮杀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对于这种模式创新的企业而言,市场和用户就是它最大的壁垒。当它的用户足够多、市场份额足够大的时候,其他的竞争对手就很难再撼动它的地位。所以,这类企业之间的竞争策略往往是通过“烧钱大战”迅速挤占市场、获取用户,最后的结局必然是只有一两家独大,赢家通吃。

第二章 提出假设:它是你的行动方向

核心目标:拆分复杂问题,提出假设并验证。

关键方法:

逻辑树分析法:将问题分层拆解(如 “大疆市场份额高” 拆分为技术、价格、营销等分支)。

MECE 原则:确保问题细分 “相互独立、完全穷尽”(如按年龄划分消费群体无重叠)。

假设验证:基于行业经验或领军者观点提出假设(如 “VR 产业两年后回暖”),再用数据修正。

通常分析一个行业,至少要分析三大块内容:

行业历史,弄清楚行业的界定分类、行业发展历史脉络、行业发展周期等;

行业现状,行业发展状况,市场供需情况,竞争状况,行业发

展关键因素;

行业趋势,行业发展前景,发展趋势等。

行业分析心法第二课:判断科技公司真伪

技术出身:关注高校专利流向(如《拜杜法案》推动高校技术转化)。

壁垒完备性:化妆品防晒专利因同质化无真正壁垒。

商业价值:技术需匹配应用场景(如东芝硬盘与 iPod 的结合)。

警惕开源技术:开源算法易导致竞争同质化(如自动驾驶创业公司算法趋同)。

怎样判断科技公司是大牛还是忽悠?

在很多情况下,创新会对传统产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但也有一些时候,创新创业者因为自身壁垒不足,不仅没有撼动已有行业巨头的地位,反而被其反噬。所以对于创新创业者来说,一定要建立足够高的壁垒,特别是技术壁垒。

那么,什么样的技术算是好的技术呢?

好的技术一定出身名门

爱迪生一生中有超过2000项发明,拥有1000多项专利。他从未上过大学,靠母亲的家庭教育自学成才,电灯、留声机、有声电影都是出自爱迪生之手,他可谓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民间科学家之一。

然而,这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今好的技术和专利,大多出自名门高校。今天的科技是复杂的协作系统的成果,需要多个单位紧密协作。这意味着,一个民间科学家单枪匹马发明出电灯的机会已经非常渺茫了。

1980年,美国出台了《拜杜法案》。法案规定高校科技转让的时候,可以不转让专利,而是转让独家商业权益,这一方面使得高校保留了知识产权,另一方面极大地挖掘了技术的商业价值。《拜杜法案》极大地促进了高校技术的转化。1978年,美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5%《拜杜法案》出台后,这个数字短期内翻了十倍。所以,如果你去追根溯源,看著名高校的专利流向了哪些公司,往往能顺藤摸瓜找到一系列优秀的初创企业。

好的技术具有完备的壁垒

人们对于技术壁垒常常有一个认知误区,就是技术一定要非常“高大上”才行。但是,创新不能只衡量技术的优劣,同时要衡量技术是否具有独特性,即技术壁垒是否完备。

拿我们普通消费者每天都会用的化妆品为例,单单是在防晒领域,每年都会出现大量所谓的新专利,这些专利被化妆品牌们包装成一个个最新产品推上市。你在市场上看到的每一个新产品,背后都有一个新的配方,而这些配方背后都有一个新专利。

但这些所谓的专利,实际上都是围绕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对于防晒产品基本配方定义的细微修改,例如增加一部分防水功能,延长防晒时间,等等。这些技术配方都不能形成真正的技术壁垒,可以购买不同的技术来实现相同的目的。这就造成了化妆品领域的产品同质化严重,各家公司在各个领域基本都有对标产品。

好的技术具有商业价值

好的技术必须是有商业价值的技术,如果曲高和寡,没有具体的应用场景,不能转化为产品推动社会进步,就只能被束之高阁。这种技术是没有价值的。就像东芝的大容量、小尺寸硬盘,虽然技术本身世界领先,但苦于找不到好的应用,一直都积压在实验室里。直到乔布斯慧眼如炬,将这项技术运用到了iPod上,东芝的技术才真正实现了其商业价值。所以,当科技足够好却没有找到应用时,科技是无法发挥价值的。

警惕开源技术

开源技术,也就是向公众开放源代码的软件技术,例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领域常用的算法等。开源技术并非不优秀,但不可否认的是使用开源技术很难建立高的技术壁垒。所以在做开源创新时要警惕,壁垒可以带来相对的竞争优势,如果不存在相对竞争优势就会很容易失败。

在开源领域,要想最大化地获得竞争优势,就是尽早进入。开源技术往往和潮流紧密结合,每个时代的开源技术都是不同的。如果你能把握时代趋势,提前站在潮流上就能够建立壁垒,而滞后的跟随者则少有机会。

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的浪潮逐渐席卷中国。同一时间,两家电子商务公司在中国成立,一家叫做阿里巴巴,另一家叫京东。那时,电子商务还被很多人认为是一个骗人的“概念”,马云和刘强东在融资的过程中四处碰壁。但是20年后的今天,那些当年认为马云是骗子的人幡然醒悟,明明是自己看不见潮流,却还对时代的弄潮儿冷嘲热讽。

今天,再想做一个电子商务平台已经非常困难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阿里巴巴和京东将近20年的市场积累,已经成为他们最强的壁垒。更不用说今天电商平台的战场,已经开始从货品品类转向了物流,这些都令初创公司望而却步。

所以,科技的创新需要理解壁垒和潮流。当企业具有硬科技壁垒时,相对来说可以放松对潮流的敏感度,但没有科技硬壁垒时,就必须紧跟潮流。

第三章 搜集情报:事实是分析的基础

核心目标:系统搜集一手与二手资料,验证假设。

情报来源与方法:

二手资料:企业数据库(如 Crunchbase)、政府报告、咨询公司数据(如沙利文)、行业协会信息。

一手资料:企业走访、高管访谈(需拟提纲、关注细节如肢体语言)、尽职调查(财务 / 法律 / 商业三维度)。

关键技巧:识别超前指标(如英伟达 GPU 销量预示自动驾驶趋势)、异常数据(如林彪通过武器缴获比例判断敌军指挥所)。

行业分析心法第三课:辨别情报真伪

专家观点的局限性:制糖业曾收买科学家掩盖糖类与心脏病关联。

罗素三规则:专家意见一致时才具可信度,否则悬置判断。

交叉验证:对比多方数据(如无人机销量因定义不同数据差异大)。

第四章 研究分析,深入浅出

核心目标:运用分析模型整合数据,得出结论。

核心分析工具:

PEST 分析法: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分析宏观环境(如特斯拉入华的政策与技术挑战)。

SWOT 分析法:评估企业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如联想集团在 PC 领域的竞争态势)。

产业链分析:

开放产业链(如手机行业):关注稀缺资源(如三星

屏幕)与信用积累(如旭日国际代工口碑)。

封闭产业链(如美国医药):抓住关键控制点(如巨头的销售渠道垄断)。

3C 模型:分析公司(Corporation)、顾客(Customer)、竞争(Competition)(如 Wealthfront 的智能投顾策略)。

四象限分析:按属性划分机会(如苹果用 “专业 - 便携” 维度精简产品线)。

行业分析心法第四、五课:

产业链分析核心:开放链看稀缺性,封闭链找控制点。

韦小宝法则:判断团队靠谱度三标准 —— 靠谱董事会、连续创业 CEO、顶尖科学家(如 MC10 的 “双长制”)。

第五章 展示结果,验证结论

核心目标:结构化呈现报告,验证结论并迭代。

关键方法:

金字塔原则:结论先行,上层思想概括下层(如报告开头先列 “主要发现”)。

验证与复盘:定期对比预测与实际数据(如 VR 融资趋势预测偏差分析),总结经验。

专注与刻意练习:通过一万小时练习固化分析思路,结合反馈优化(如持续跟踪行业动态)。

构建分析基本框架

资料搜集是第一步,现在,你手头应该已经积累了不少一手和二手资料。现在,你需要做的就是阅读现有的资料,对这个行业进行全面的了解,同时梳理思路,逐步构想分析的基本框架。

基本框架是分析内容的细化,是分析目的的体现,所以分析的框架会随着分析内容有针对性地变化。一般而言,如果是做投资分析,考虑的因素越全面,预测的准确性就会越高。

一份全面的分析框架包含以下项目:

行业发展概述

·行业概述;

·最近3~5年的行业经济指标:包括盈利性、成长速度、附加值的提升空间、进入壁垒/退出机制、风险性、行业周期、竞争激烈程度等。

行业发展环境

·全球经济环境:全球经济环境对行业发展的影响;

·区域经济环境;

·社会环境:人口、教育、文化等环境分析、居民消费观念和习惯、社会环境对行业的影响;

·政策环境;

·行业技术环境:技术水平发展现状、专利数量、技术人才发展现状。

全球该行业发展概况及应用情况

·全球市场总体情况:行业发展概况及特点、市场结构、行业竞争格局、市场区域分布;

·主要国家(地区)市场分析。

市场供需形势分析

·行业供给情况:行业供给分析、行业产品产量、重点企业产能及占有份额;

·行业需求情况:行业需求市场、行业客户结构、行业需求的地区差异;

·市场应用及需求预测。

产业结构分析

·产业链结构分析(上游、下游);

·产业链条的竞争优势分析;

·该行业应用结构发展预测。

行业竞争形式及策略

×行业总体市场竞争状况分析;

×行业重点企业分析:企业发展概况、企业经营情况、企业产品结构、企业渠道、企业主要客户、企业竞争优势、企业发展战略。

行业前景及趋势预测

·技术发展趋势;

·产品发展趋势;

·产品应用趋势。

投资价值评估

·进入壁垒;

·盈利因素;

·盈利模式。

未来X年行业发展影响因素

·有利因素;

·不利因素。

行业投资机会

  • 产业链投资机会;

  • 行业风险预测与防范。行业投资发展战略及建议由于行业分析存在个性化的需求,所以不是每部分都有必要凸显出来,只要能充分证实你的结论和预测,几个重点环节的分析可能就足够了。现在,回顾你之前写下的分析内容和分析目的,初步构建你的分析框架,注意遵循MECE原则。在这个过程中,你很可能需要借助他人的智慧,头脑风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行业分析心法第六课:科研成果转化型企业投资时机

拐点判断:产品研发完成(如 Wicab 助盲设备通过临床实验)时为最佳投资时点。

案例:Active Protective 的智能腰带完成人体实验后,资本方加速入局。

总结:核心能力与实践路径

六大能力提升:资料搜集、分析方法、独立思考、细节处理、沟通技巧、行业洞见。

实战流程:设定目标→提出假设→搜集情报→分析建模→展示验证,形成闭环。

关键提醒:行业分析是持久战,需结合工具与长期专注,避免依赖单一指标或经验。

科研成果转化型企业的最佳投资时机

在海银资本的投资历史上,大多数被投企业是以高校科技做依托的硬科技创业公司。它们专注于把高校科技变成产品再推上市,所以又可以称之为科研成果转化型企业。

科研成果转化型企业听上去似乎很“高大上”,但它们的失败率非常高,每年都有上千家初创企业被淘汰出局,存活下来的凤毛麟角。所以,在投资这类企业时,判断其爆发时点非常重要,如果过早地投入,将面临巨大风险,很可能导致自己身陷困境。

那么,如何判断资本方投入的时机呢?核心就是要判断初创企业的爆发拐点。

这类企业有一个特点:其产品研发期一般需要5~8年的时间以及上千万美元的投入,绝大多数科技创新小企业都会倒在这一步。因为在这段时间里,公司几乎是没有任何收入的,并且,随着研发的深入,开销会越来越多。所以,在公司非常幼小的时候,是很难用财务信息这样的传统手段来判断其成长潜力的,这也进一步限制了小企业的融资能力。

但是,这类公司的产品一旦上市,就会迅速挤占市场。它们往往不太符合先扩大用户规模,实现收入,然后再慢慢实现利润的"两步走"的模式,而是收入和利润同步上升。最重要的是,一旦这些公司的收入和利润进入上升期,它们的估值也会迅速上升,资本这时候想进入就会非常艰难。

这类公司的发展历程如图所示:

picture.image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这些小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存在一个拐点:产品上市前几乎没有任何收益回报,产品上市后收入和利润迅速上升。

所以,对于资本方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寻找公司的拐点,越靠近那个拐点,投资获取的回报就越丰厚。投资的时机非常重要,过早地投入,会由于公司估值增长过于缓慢,资本利用效率低,很长的时间内无法推出,更重要的是风险较大,变数太多;而过晚投入,跨越了拐点,又会因为公司估值迅速上涨,难以获得投入的机会。

那么,如何准确地判断公司的拐点是否即将到来呢?

判断一家公司的拐点何时出现,最核心的一点就是:看这个企业的产品研发是否已经基本完成。产品研发越接近完成,拐点就越接近出现。

更重要的是,产品研发接近完成时,很多信息都是已知的,例如有怎样的技术指标、针对什么样的用户市场、用户体验如何。基于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对先前不确定的因素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比如,你可以根据产品原型来判断它的市场潜力、产品技术壁垒、未来竞争力等一系列关键要素。

0
0
0
0
关于作者

文章

0

获赞

0

收藏

0

相关资源
大规模高性能计算集群优化实践
随着机器学习的发展,数据量和训练模型都有越来越大的趋势,这对基础设施有了更高的要求,包括硬件、网络架构等。本次分享主要介绍火山引擎支撑大规模高性能计算集群的架构和优化实践。
相关产品
评论
未登录
看完啦,登录分享一下感受吧~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