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汤师爷,专注 AI 智能体分享,致力于帮助 100W 人用智能体创富~
最新一期的 Nature 封面,赫然印上了 DeepSeek-R1 的研究成果。
要知道,这可是全球最顶尖的科学期刊之一,能登封面,意味着这项研究不仅有突破,更代表着它可能正在改写整个行业。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422-z
这篇论文讲了什么?
今年1月份,DeepSeek团队在 arXiv 上公布了论文《DeepSeek-R1: Incentivizing Reasoning Capability in LLMs via Reinforcement Learning》。
而这次正式发表在 Nature 上,论文的作者是梁文锋。
简单说,R1模型的突破点在于,它不是只追求大,而是重点放在了 推理能力 上。
Nature 的推荐语里写到:
如果一个大模型能学会规划、分步骤解决问题,那么它在处理复杂任务时就能更接近人类的思维方式。
但过去,这类能力往往需要大量人工标注和干预。而 DeepSeek-R1 的研究证明,即使在 极少人工输入 的情况下,也能通过强化学习训练出具备推理能力的模型。
换句话说,它能学会思考。而且还会 自我验证、自我反思,在回答新问题前先检查一下自己的推理是否靠谱。
这就是为什么它在编程、数学甚至研究生级别的科学问题上,都表现出了超强实力。
为什么这次意义非凡?
我们看AI行业这几年,发布会一个接一个,排行榜分数不断刷新,SOTA(state of the art)仿佛成了大家的唯一追求。
但问题是,这些基准测试很多时候是可被操控的。企业可以选择性展示模型最亮眼的部分,却回避掉真实的短板。
而这次不同,DeepSeek-R1 是首个通过权威学术期刊同行评审的大模型,这意味着研究团队必须公开方法、数据细节和局限性。它需要经过独立专家的严格审查,将王婆卖瓜式的营销转变为有据可查的科学研究。
DeepSeek-R1 是怎么做到的?
过去,大多数提升模型的方法依赖大量监督数据,需要人类反复标注。
DeepSeek 的思路则完全不同:用 强化学习(RL) 来训练推理。
具体来看,他们有几大关键创新:
1. DeepSeek-R1-Zero:无监督冷启动
团队一开始并没有用传统的SFT(监督微调)来冷启动,而是直接用强化学习做起点。
- • 采用了群组相对策略优化(GRPO),降低训练成本;
- • 奖励机制上同时考虑准确度和格式;
- • 模板设计非常简洁,只要求模型先写推理过程,再给出答案,不做额外限制。
结果,模型逐渐学会生成上千个推理token,甚至发展出 反思能力 和 自我修正能力。
训练过程中还出现了有趣的Aha Moment,模型在中期突然学会合理分配思考时间。
2. 冷启动数据解决可读性和稳定性
R1相较于Zero版本,多了一步:收集少量长链条推理数据,做初步微调。
这样解决了Zero版回答难读懂语言混杂的问题。最终的R1既保留了推理能力,又更符合人类阅读习惯。
3. 多阶段强化学习,从推理到人类偏好
R1后续的训练,加入了语言一致性奖励,保证回答更统一、更自然。
并通过两轮强化学习,一轮提升推理准确率,一轮提升有用性和无害性,让模型更贴近人类需求。
4. 蒸馏让小模型也会推理
R1还把80万个推理样本蒸馏到Qwen、Llama等小模型上,显著提升了它们的推理能力。
这意味着未来不仅是大模型,轻量化模型也能具备会思考的特质。
DeepSeek-R1对行业的影响
为什么说DeepSeek-R1登上Nature封面是一个拐点?
因为它代表着AI行业从拼噱头、拼营销,开始走向讲科学、讲证据。
- • 对科研界:这是一次示范,证明大模型完全可以进入严格的学术评审体系。
- • 对产业界:它提醒大家,不要只盯着排行榜,而是要真正公开方法、透明细节。
- • 对公众:这提升了AI的可信度,让人们知道哪些是真成果,哪些只是营销。
未来,如果越来越多的大模型走进同行评审,行业的虚火可能会被压下去,留下的是真正的硬实力。
对了,如果你也对智能体感兴趣,我这边整理了一份开源的智能体学习手册,爆肝10万字,价值999元。
关注下方👇🏻公众号,回复【 智能体 】获取学习手册。
·············· END ··············
🐵 我是汤师爷,全网10W粉AI博主,畅销书作者。南京大学硕士,曾就职于华为、阿里,现大厂AI智能体架构师,Qcon、IAS、A2M大会特邀讲师。专注AI智能体分享,欢迎围观。
🎯 大家都在看
万字图文:如何从0到1搭建一套自媒体获客AI Agent(建议收藏)
扣子Coze工作流实战:1分钟生成100篇爆款小红书养生笔记,免费保姆级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