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hropic 这招太狠了,Claude Skills 可能比 MCP 更重要

MCP

今天,我在 Simon Willison[1] 的博客上看到一句话:

“Claude Skills 可能比 MCP 更重要。”

Simon 是谁?就是那个做出 Datasette 的家伙。一个非常有判断力的工程师。工程化能力比 99.99% 小伙伴都强的,很多大模型厂商都想邀请他做评测的这位。

这句话我来回看了好几遍。
为什么一个“技能系统”,能比一个通用协议还重要?
难道我们又要重新理解“大模型”的边界了吗?


01. “技能”这东西,到底是什么鬼?

先别急着想象什么高大上的概念。

picture.image

Claude 的 Skills(技能) ,其实简单得出奇:
一个 Markdown 文件 + 一段脚本。

这个 GitHub 仓库[2]中又很多 anthropics 给到的技能。

picture.image

这些 skill 都是用 Claude 生成的

文件里写清楚:这个技能能干嘛、怎么用、触发条件是啥。
脚本负责执行具体任务,比如生成图片、操作文件、发请求。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以前写插件?
是的,差不多。但也不完全一样。

不同的是:
模型现在能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加载这个技能
当它发现任务符合 skill 的描述,就会“唤醒”那个技能,执行脚本,然后把结果融回自己的思考流程里。

比如你让 Claude 生成一个 Slack 用的 GIF,
它就会自动加载 “slack-gif-creator” 这个技能,生成 GIF,还会检测文件大小是不是超过 Slack 限制。

这整个过程,你不用教它怎么做。
它自己会判断、调用、执行。

突然有点像人了,是不是?


02. 我一开始也以为这没啥

我第一反应是:“哦,这不就是插件吗?写个脚本而已。”
但越想越不对劲。

以前的“插件”,都是被动调用的。
我们写 API、写函数,然后告诉模型:
“当我说 XX,你就调用这个函数。”

可 Skills 不一样,它是主动感知的
模型先看一眼所有技能的说明文档(只有元信息,不加载代码),
然后在任务触发时才加载对应脚本执行。
也就是说,它不是傻等你命令,而是“知道自己能干什么”。

这中间的区别,非常大。

你想想,人也一样。
如果我知道我有一套 Python 数据处理脚本、一个 SQL 工具包、一个表格模板,
我面对一个“做数据分析”的需求时,根本不用别人提醒我用哪个工具。
我自己会选。

这就不只是“增强”模型能力,而是在赋予模型一种自觉的工作方式


03. 那 MCP 呢?不是更先进吗?

说实话,我以前挺看好 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的。
它能让模型访问各种上下文、外部数据、环境信息,看起来很全面。

但 Simon 说了一句特别扎心的话:

MCP 的问题在于,它太重了,带来的 token 消耗太高。

我试着想象那种场景:
模型需要加载一堆上下文、权限、配置文件,只为干一件简单事。
像是在家煮个泡面,还得启动 Docker、一堆依赖检测、环境变量……

Skills 的思路就轻得多。
它几乎什么都不需要,你写好一个 skill 文件,放到目录里,模型就能用了。
触发再加载,不浪费 token,也不占上下文。

picture.image

更重要的是,这种形式极容易被人类理解和维护
不像 MCP 那样要搞协议、搞连接、搞资源描述符。

这就像从“标准委员会”回到“黑客文化”。
简单、直接、能跑。


04. “模型 + 技能” 这件事,想通了就上头

我越想越觉得,这事有点像人类的学习过程。

我们不会天天更新自己的“大脑模型”,
我们是不断积累技能。
做菜、写代码、沟通、打球……这些技能是我们认知的延伸。

模型也是。
如果说之前的 LLM 像个聪明但没经验的实习生,
那现在,它能主动装上“技能包”,开始动手干事了。

Simon 在文里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想法:
未来可能会出现一个“技能市场”。
每个人都可以写技能、分享技能、加载别人写的技能。

想想这种画面——
模型不再靠参数量赢,而是靠技能生态卷。
这就不只是“AI 工具”,
而更像一个“有成长路径的助手”。

有点吓人,但也挺兴奋的。


05. 我开始重新思考“Agent”的价值了

我一直觉得 “AI Agent” 这个词有点被玩坏了。
去年满屏的“自主代理”“链式调用”“长期记忆”,
结果一测,大多都不稳定、跑不完、死循环。

但 Simon 在文中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

他原本以为 2025 年 Agent 会凉,结果发现自己错了。

原因?Claude Skills。

因为现在的代理不再靠 prompt chain 拼逻辑,
而是靠真实的执行能力在跑任务。

也就是说,Agent 不再是“假装自己能干”,
而是真的“能干了”。

如果再配合 Claude 的 Code Interpreter(能执行 Python 环境),
那简直就是一个「能编程的自动化助手」。

我甚至在想,
我们可能正在见证一件有点像“App Store 出现”的事。


06. 冷静下来想想,也有风险

当然,不是所有事情都这么美好。

Skills 的强大,也意味着风险更大。

模型可以执行脚本、操作文件、读写环境,
这在企业环境里可能带来安全隐患。

比如:

  • • prompt 注入,诱导模型去执行恶意脚本
  • • 脚本本身不安全,能访问敏感文件
  • • 技能库版本混乱,维护困难

Simon 也提醒了:安全沙箱(sandboxing)是关键
Skill 设计得再好,也得跑在安全的、可控的环境里。
不然,一个“有手有脚的模型”,很可能哪天就“越界”了。


07. 我个人的几个想法

写到这儿,我脑子里冒出几个念头,不一定对:

  • • 以后公司内部应该不只是“微服务治理”,
    还得考虑“技能治理”:哪些技能能被加载、谁能写、如何审查。
  • • 对个人开发者来说,这其实是个巨大机会。
    如果未来真出现“技能市场”,早期积累高质量 skill 的人会很吃香。
  • • 大模型的发展,可能正在从“扩大脑容量”,转向“扩展身体能力”。

说白了,Claude Skills 不是让模型变聪明,
而是让它有了“手”。


08. 结尾:回到那句话

Simon 那句“Skills 可能比 MCP 更重要”,
我现在完全理解了。

因为 MCP 是“让模型读懂世界”,
Skills 是“让模型能动手改变世界”。

这两者的区别,就像学生和工人。
知道怎么做,和真的能做,是两回事。

而 Claude Skills,让模型跨过了那条线。


最后一句话:
如果你现在还在调 prompt,不妨试着写一个 Skill。
你会发现,比起对话,让模型干事,更有未来感。

引用链接

[1] Simon Willison: https://simonwillison.net/2025/Oct/16/claude-skills/
[2] GitHub 仓库: https://github.com/anthropics/skills

0
0
0
0
关于作者
关于作者

文章

0

获赞

0

收藏

0

相关资源
火山引擎大规模机器学习平台架构设计与应用实践
围绕数据加速、模型分布式训练框架建设、大规模异构集群调度、模型开发过程标准化等AI工程化实践,全面分享如何以开发者的极致体验为核心,进行机器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相关产品
评论
未登录
看完啦,登录分享一下感受吧~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