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们大家好呀,我是甲木。
10月份的活动也很多,前两天参加婚宴回京赶上了卡兹克**「一起AI,交个朋友」** 的活动,
很多老朋友的叙旧和新朋友的相见,比比、聪哥和大仙的分享,收获很大,等之后单独给大家进行分享,
在活动中,甲木也参加了一场辩论,跟@橘子老师、@Max、@陆肯同台玩了一下,
话题很有意思,也想抛出来跟大家讨论一下:「AI会不会让普通人变得更有创造力?」
大家觉得呢?
AI是会让普通人更有创造力,
亦或者是会让更多人有了「我有创造力」的幻觉?
欢迎在评论区给出你的想法和观点~
关键点
其实在展开论证之前,最重要的是辩题中,「普通人」和「创造力」的概念明确 ,
第一,“普通人”指的是那些没有接受过长期专业训练、拥有创造潜能,但在传统创造体系中缺乏实现条件的绝大多数人 。是你,是我,是在座的各位等千千万万个个体。
第二,"创造力"不仅仅是艺术创作,而是包括问题解决、创新思维、知识重组在内的广义创造能力。
本场“创造力”落到三个可操作指标:新颖性×实用性×表达力 。
同样时间里,若更多人做出更新颖、更可用、被看见与复用的作品,我们可以称为“更有创造力”。
创造力补充
心理学研究将创造力划分为多个层次,这对我们理解“普通人”的创造力至关重要:
- “大C”创造力 (Big-C Creativity) :指代那些能够改变一个领域、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革命性创造,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或毕加索的立体主义。这无疑是罕见的,也并非本次辩论的核心。
- “专业C”创造力 (Pro-C Creativity) :指专业人士在其领域内展现出的高水平创造力。
- “小c”创造力 (Little-c Creativity) :指代日常生活中的创造性行为,例如巧妙地解决一个家庭难题、调整食谱创造新菜式,或是规划一次独特的旅行路线。这正是绝大多数普通人创造力的体现。
- “微c”创造力 (Mini-c Creativity) :指个人在学习和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对自己而言具有全新意义的见解和理解。这是创造力最内在、最基础的心理体验。
正方观点
观点一
我方的立场是:AI通过降低创造门槛、增强认知能力、实现资源民主化 这三重机制,极大地促进和赋能了占据绝大多数人创造性生活的“小c”与“微c”创造力。
第一、降低创造门槛
很多时候,普通人的创造力被困在一个残酷的悖论中:你可能有绝妙的想法,但缺乏实现它的技术能力。
AI这时候可以帮我们把创造从“技能卡点”直接变成“想象力的直接延伸”,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就能把图像、音乐、视频、代码迅速打成样、改成版。
当然,创意成长离不开大量试错 。
当草稿 —> 反馈 —> 改进的迭代成本趋近于零,个人就能进行“快速演化式”创造,这一机制在软件A/B测试与进化式设计中已被反复验证。
AI把“从想法到Demo”的时间与金钱成本压到接近零,使任何人都能低成本地扩大创意搜索空间 。
第二、降低创造门槛
有人说“AI只是工具,创造力还是来自人”。
我赞同后半句,但要强调:人的创造力从不在真空中诞生,它总是在与外部智能交互中被激发与放大。
书籍是智能,导师是智能,同伴讨论是智能;而AI是第一位可实时对话、跨学科、无限耐心的“认知伙伴”,可以用来补齐了普通人最稀缺的“高质量陪练”。
普通人的信息环境同质化严重,而AI作为“异质性智能” ,会从认知科学、游戏设计、甚至军事训练等完全不同的框架给出启发,促成组合创新。
它既能放大发散 (给你十种走法),也能加速收敛 (合并同类项、给打样、提修改点)。
第三、资源配置民主化
创造力长期依赖教育、资金、人脉与渠道。出身与城市曾经极大地左右“谁能被看见”。
AI第一次让资源配置接近普惠,
非洲少年能用AI学编程,中国乡村女孩能用AI练英语写作,印度棚户青年能用AI做产品草图。
当高质量陪练人人可得,创造潜能从“金字塔”向“正态分布”迁移 。
门槛降低,体量变大,长尾中的高光作品自然更多。
创意价值不再只由少数“守门人”定义。
AI赋能的个人创作,直接在视频平台、社媒、开源社区接受真实用户的分布式评审。评价权下沉,创造力的定义被重写,更接地气的创新形态繁荣起来。
“ 这点Sora APP不就是在尝试做这件事么..
综上所述,三者相互强化,形成广(探索更宽)×深(推演更深)×大(参与更大) 的创造力放大器。
创造力不是天才的特权,而是搜索与表达能力的函数;
AI把搜索空间与表达通道同时向每个人打开。
我方坚信:每个普通人都蕴藏着创造的火种,而AI,正是点燃这些火种的火柴。
观点二
我们提到“创造力”,总想的非常高大上,我想请大家把“创造力”暂时从艺术殿堂请下来,
放回我们的日常:写一封更动人的邮件,做一张更清晰的图,想一个更可执行的方案,拍一段更能打动人的视频。
AI真正改变的是三件事:
- 第一,表达的尊严被归还。 通过AI,想法有了形状,就有了命运,它能被看见、被修改、被复用,进而成为更好的想法。这不是在削弱人的意义,而是在让更多人的意义被看见。
- 第二,学习的复利被点燃。 成长来自高频反馈与清晰对比。AI把这两件事的成本打到底:同一个问题可以生成十种路径、二十个反例、三十条审美对标,你的“taste”和判断力在密集的对比—选择—复盘中快速长出来。
- 第三,协作的版图被放大。 创意不是孤岛,它需要扩散与连接。当参与者更多、迭代更快、分发更广,好的点子更容易跨越陌生人之间的鸿沟。这不是“人人都要成天才”,而是让更大的母体中,更多的高光被点亮。
我们其实是在把“值得被听见”的权利,交还给更多的人。
反方观点
观点一
AI 可以大幅降低创作门槛,创作者数量大幅增加,这些都是客观现实。
但其背后的原因,不是因为 AI 让普通人变得更有创造力了,而是让一直有创作欲望的人群,终于可以自我表达。
这些有创作欲望的人从来不是普通人。
给大家讲个故事,一个瑟瑟聊天软件,捏人物捏的最好的竟然是一个保安,中国有千千万万个保安,不是谁都能捏出最好的瑟瑟。
给大家讲个故事,ListenHub 用户里粉丝50万的人是一个一直在做自媒体的人,他一直想做个 ListenHub 这样的工具来给自己提效做内容。
他们看起来是普通人,但其实是非常有创造力的人,只是以前没有工具可以做这件事,恰好 AI 来了,我们做出来了。
如果他们都不曾想过要做这件事,那他们就不可能拿到今天的成绩。
这些看起来普通的人,普通人只是表面,创作力才是自己的内心,是他们的本质 。
就像卡兹克大佬在三年前看起来也是一个普通人,但他其实不是,他只是走在即将不普通的路上。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须会经历这个普通阶段。
今天来的100多位,没有一个是普通人,都是内心有激情,有创作欲望,有表达欲望的人。 不然也不会来到这里。
这样的人有很多,只是以前因为工具的门槛,想法被埋没了,我们今天做 AI 工具,就是在挖掘这些人的需求,让他们变得更有创作力,但这里千万不能混淆概念,他们不是普通人。
比如汗青老师,大家的 AI 工具是一样的,但是汗青老师能做出 Yuri。
创作力不是能输出结果,而是能输出令人惊艳的结果。
那这个结果是怎么来的?靠的是一个人的 taste ,Taste 是怎么来的?是一个人长期的从童年就开始的耳濡目染。
这就好比预训练数据,它跟 AI 没有一点关系,它就是2022年之前的互联网内容,纯粹。
一个好的作品,一定是作者内心的外延。 如果一个人没有创作力,给他再好的AI工具,创作再多的作品,都没有灵魂。
创造力的拆解,创造只是表象,核心是内心的表达,也就是心力!
辩论的意义不在于辩论,而是上升到AI时代,人何以为人的哲学思考 。
AI 工具会变得很强,心力最强的人会用AI创造出作品,会获得财富,每个时代都会有人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
他们从来都不是普通人。
工具的进步永远离不开人的进步。
我们想强调的是,创造力是来自你的内心,需要你自己去培育,去生根发芽。
不要期待AI让你的创造力提升,AI只是工具,它会普惠给每一个人,但不会提升你的创造力。
真正让你脱颖而出的是你自己的内心!
观点二
AI不会让普通人变得更有创造力,因为它恰恰绕开了创造力最核心的两个基石:认知的突破与上下文的积累。
第一,AI只能执行,无法帮你认知,它为普通人筑起了一道“认知天花板”。
对方辩友说AI能帮你实现想法,但前提是——你得先有那个“想法”。
AI能回答你所有的问题,但它无法告诉你你该问什么问题。这就像一个知识的宝库,但普通人手里没有地图。
真正有价值的创造力,往往源于“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的突破。
而AI,在你已经知道自己要找什么的时候,它是个好工具;
但在你最迷茫、最需要启发的时候,它却无能为力。
对于广大普通人而言,他们缺的不是把想法画出来的能力,而是产生那个想法的认知能力。
最终,懂的人用它如虎添翼,不懂的人对着它大海捞针。
这非但没有提升普通人的创造力,反而拉大了认知的鸿沟。
第二,AI剥夺了上下文,让普通人的思考成为“空中楼阁”。
对方辩友又说,AI处理琐碎,人类思考深度。
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假设。
首先,它假设了人类会把省下的时间用于思考,但人性往往相反,我们更可能选择娱乐。更重要的是,对方辩友轻率地将那些“琐碎工作”定义为无价值的消耗。
但事实是,创造力恰恰孕育于这些看似琐碎的上下文之中。
一个产品经理亲手处理100个用户反馈,才能培养出对用户的“体感”;一个设计师亲手调整100次细节,才能形成对美学的“直觉”。这些琐碎的工作,就是我们人类大脑的“训练数据”,是我们建立业务敏感度和领域直觉的土壤。
你把土壤都交给AI,只留下一颗思考的种子,这颗种子如何生根发芽?AI之所以智能,也是因为它学习了海量的上下文数据。
现在,我们却反其道而行之,试图在真空中进行“深度思考”。这样的思考,必然是脱离实际的、虚无缥缈的。它不是创造,是空想。
综上所述,AI既不能帮我们突破认知,又剥夺了我们赖以思考的上下文。
它给普通人一个看似触手可及的“创造”假象,实则让我们离真正的、源于深刻理解和独立思考的创造力,越来越远。
因此,我方坚定认为,AI不会让普通人变得更有创造力。谢谢。
结语
辩论的结果并不重要,peace and love最重要!
目的主要是希望给大家带来一点启发,AI并不是无所不能的,它有很多局限,也容易让人上瘾。
上边的内容是AI润色过后的文案手稿,在中间还有一个质辩环节,更加的freestyle一些,内容暂时不贴了。
其实关键还是在于双方对于“普通人”和“创造力”的理解和范围的框定,
我看了学术界对「创造力」进行的定义,它并不是只有“高大上”,同时也有“小c”和“微c”创造力这两个层面,而AI,在这两个层面帮助还是挺大的,
往小一点说,有人用AI完成一份周报,写完一个总结,创作出一个AI图片,完成了家人互动的AI搞笑视频,
这些行为对世界也许并无宏大价值,但对于那个个体,它解决了实际问题,提供了情绪价值,完整表达了内心的想法 ,
这,就是“微c”创造力最真实的体现。
再大一点,之前甲木分享的思维模型系列篇,也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帮助用户拓展思路,解决实际问题,赋予个人更多创造力的体现。
当然,我们也要看清硬币的两面。
必须承认,AI带来的“低成本创造”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
尤其要警惕「比比」所说的那层「AI会让普通人看起来很有创造力」的幻觉。
AI是工具,是镜子,也是回音壁。
它放大了我们的“心力”,也照见了我们的“惰性”。
AI不是答案,它只是一个提问者。
大家觉得呢?欢迎评论区给出你的看法~
我是甲木,热衷于分享一些AI干活,AI思考,同时也会分享AI在各行业的落地应用,我们下期再见👋🏻
如果今天这篇测评对你有“一点点”启发,
那么,你的点赞👍 + 在看👀 + 转发↗️ 就是我继续肝的最大动力!
我们下期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