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把AI当成"临时技术负责人"是什么体验?
手里这个测试平台项目,断断续续维护了半年,技术债已经肉眼可见:FastAPI后端与Vue前端风格不统一,MongoDB查询散落各处没有索引规划,README还是GitLab的默认模板。每次新人接手,都要花一周时间才能跑通流程。
这次我决定换个玩法:不自己啃代码,而是把Doubao-Seed-Code当成"临时技术负责人",让它系统性地分析整个项目,从架构痛点到优化路线图,一次性输出完整诊断报告。
这不是为了验证它能写几行代码,而是要测试一个核心能力:在真实的、非玩具项目中,模型能否像资深工程师一样,从全局视角理解代码库、识别潜在风险、并制定出可执行、可验证的改造方案?
2个小时对话下来,我发现Doubao-Seed-Code的答案介于"惊艳"与"谨慎"之间——它确实能完成人类工程师需要数天才能完成的代码考古工作,但在工程决策的边界感上,仍需要人类架构师把舵。
二、测评环境配置:本地项目的最佳实践
关于环境配置这块的话,个人推荐小白的话就直接在Trae软件里面使用该大模型即可。当然,如果你之前一直在使用Claude Code的话,也是支持配置该模型的。配置起来也很方便。这里需要用到一个apikey,可以从下面的地址去生成:https://console.volcengine.com/ark/region:ark+cn-beijing/apiKey? ,如果是想了解更多的AI工具接入这个大模型的话,可以参考下面的官方文档去进行配置和使用,同时上面也会有很多的使用案例的demo:https://www.volcengine.com/docs/82379/1928262
三、核心测评场景:完整项目分析实战
既然这里要使用大模型优化代码,那就要告别过去那种AI问答对话模式的思维,不可能像以前一样复制一大段的代码,然后去问AI哪里可以优化和改进,那样一顿操作问下来,修改后的代码可能各种报错甚至压根没法运行。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在Trae里面使用Doubao-Seed-Code大模型的一些场景:
需要手动选择指定的模型测试喔,不然的话,auto mode模式的话就不知道到底分配的哪个模型去处理了。
先说一下项目的背景,现在在公司有一个内部自己开发使用的测试平台,平常用于跑一下自动化测试用例啥的,也是平时测试人员自己写的一些代码,所以在功能上,或者代码的结构,易用性方面等,可能还存在一定的优化空间,这次想借用这个大模型来帮我分析测试一下目前的项目代码情况,看看有哪些可优化的空间。
下面是目前的代码外层的目录结构:
下面是平台的大致功能模块的首页效果图: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一下大模型的代码分析能力
场景1:系统性项目结构梳理(任务规划能力)
测试背景:项目目录结构混乱,backend/和frontend/下都有多余文件,README还是GitLab默认模板。我需要模型像技术负责人一样,先建立整体认知。
第一轮对话(任务拆解) :
我:我需要系统性地分析D:\MyScripts\PythonStudy\quotes-test-platform这个测试平台项目,你先帮我创建一个任务列表,包括查看项目结构、分析后端架构、分析前端实现、识别优化点、提出新功能建议。
Doubao-Seed-Code:已为您创建分析任务列表:
**任务清单:**
1. ✅ **查看项目整体结构** - 进行中
- 检查根目录文件和子目录组织
- 识别前后端分离架构模式
2. ⏳ **分析后端架构** - 待开始
- 查看README.md和main.py入口
- 分析controllers、services、config等核心模块
- 评估数据库设计和异步处理机制
3. ⏳ **分析前端实现** - 待开始
- 查看前端技术栈和构建配置
- 分析路由结构和核心组件
- 评估UI框架使用和状态管理
4. ⏳ **识别优化点** - 待开始
- 搜索性能瓶颈和错误处理缺陷
- 分析用户体验改进空间
- 评估代码复用和架构合理性
5. ⏳ **提出新功能建议** - 待开始
- 基于现有功能提出增强建议
- 设计实用的扩展模块
现在我开始执行任务1,先查看项目根目录结构...
个人观察:模型主动使用了TODO管理思维,这比一次性输出所有分析更符合人类工程师的工作习惯。它理解"系统性分析"需要分步骤,而不是一股脑倒豆子。
第二轮对话(执行与调整) :
我:根目录结构很清晰,但README是默认模板。请直接进入任务2,分析backend架构。
Doubao-Seed-Code:好的,我将第一个任务标记为完成,开始分析后端架构。
**任务清单更新:**
1. ✅ 查看项目整体结构
2. ✅ **分析后端架构** - 进行中
3. ⏳ 分析前端实现
4. ⏳ 识别优化点
5. ⏳ 提出新功能建议
正在查看backend/main.py和README.md...
测试结论:模型能正确理解并执行"任务列表"这种工程化管理方式,主动维护状态,展现了基础的Agentic能力。相比一次性输出,这种交互模式更符合复杂项目的分析节奏。
场景2:代码库深度阅读与理解(长上下文能力)
测试背景:项目有数十个Python文件和Vue组件,模型需要跨文件理解业务逻辑。我故意不告诉它项目具体功能,看它能否自主推断。
第三轮对话(后端核心分析) :
我:请查看backend/main.py和backend/controllers/testcase_controller.py,告诉我这个测试平台的核心功能。
Doubao-Seed-Code:查看文件中...
**分析结果:**
从`main.py`入口文件可见:
- 基于FastAPI框架的RESTful API服务
- 包含测试用例管理、接口测试、环境配置等模块
- 使用MongoDB作为数据存储
- 支持异步任务处理和日志记录
从`testcase_controller.py`可见测试用例管理功能:
- 完整的CRUD操作(增删改查)
- 测试用例执行接口,支持实时日志推送
- 用例关联测试计划功能
- 异步执行和重试机制
- 详细的日志记录
**推断**:这是一个功能完整的API测试平台,支持测试用例管理、执行、计划调度,还包含数据库工具和CI/CD集成能力。
**我追加的验证**:请同时查看`backend/services/testcase_service.py`和`backend/config/mongo_operation.py`,验证你的推断。
Doubao-Seed-Code:查看services和config层...
**深度分析:**
- `testcase_service.py`实现了复杂的业务逻辑:参数渲染、环境变量替换、断言验证、Webhook通知,确认这是接口自动化测试平台
- `mongo_operation.py`封装了MongoDB操作,支持连接池和查询重试,说明项目考虑到了生产级稳定性
**技术架构评估**:
- 分层清晰:controller→service→config/db
- 异常处理完善:多处try/except和日志记录
- 异步支持:使用async/await提升并发能力
第四轮对话(前端技术栈识别) :
我:现在分析frontend部分,从main.js和router配置开始。
Doubao-Seed-Code:查看frontend/src/main.js和router/index.js...
**前端技术栈识别:**
- 基于Vue.js 2.x(从引入的Vuex、Router版本推断)
- Element UI组件库构建界面
- Axios处理HTTP请求
- 路由结构显示页面包括:
* 测试用例管理(Testcase.vue)
* 测试计划管理(Testplan.vue)
* 数据库工具(DBTools.vue)
* 消息队列监控(MQTools.vue)
* CI/CD集成(CICD.vue)
* AI代码审计(AICodeAudit.vue)
* 服务管理(ServiceManage.vue)
* 测试数据上传(UploadData.vue)
**UI架构评估:**
- 组件化开发,使用Vuex进行状态管理
- 侧边栏导航+主内容区布局
- 表格组件展示数据列表
- Drawer组件处理详情编辑
现在查看核心组件Testcase.vue...
测试结论:模型展现了类似"代码考古学家"的能力,能从文件命名、import语句、类名方法名中准确推断项目意图。它理解了FastAPI的模块划分、Vue的组件化思想,甚至识别出这是接口测试平台而非UI自动化测试。这种跨文件、跨技术栈的推理,体现了真正的长上下文理解。
场景3:深度代码审查与问题识别(工程洞察力)
第五轮对话(组件级分析) :
我:查看Testcase.vue和TestcaseDrawer.vue,评估前端实现质量。
Doubao-Seed-Code:查看核心组件中...
**Testcase.vue分析:**
- 使用Element UI的Table组件展示测试列表
- 实现了搜索、筛选、分页功能
- 支持批量操作(删除、添加到计划)
- 表格列可动态配置
- 代码结构清晰,事件处理规范
**TestcaseDrawer.vue分析:**
- 使用Drawer组件实现用例详情编辑
- 表单字段齐全:名称、URL、方法、参数、断言等
- 支持标签管理
- 参数可动态增删(增删input控件)
**用户体验观察:**
- 表单验证基本完善
- 操作反馈明确(消息提示)
- 但发现获取用例详情的API调用逻辑可以优化:目前是在Drawer打开时调用,建议增加loading状态,避免网络延迟时用户困惑
第六轮对话(主动搜索问题) :
我:现在进入任务4,主动搜索代码库中的潜在问题。请识别性能瓶颈、错误处理缺陷和用户体验问题。
Doubao-Seed-Code:执行代码库搜索和分析...
**识别到的优化点(按优先级排序):**
**高优先级(影响稳定性):**
1. **错误处理不完善**
- `controllers`中多处使用`except Exception as e`捕获异常,但没有记录足够上下文(如请求参数、用户ID)
- 前端错误提示过于简单,没有区分网络错误、业务错误、权限错误
- 建议:统一错误响应格式,增加错误码和详细日志
2. **数据库查询性能风险**
- `mongo_operation.py`中的`find()`查询没有索引提示,数据量增大后可能出现全表扫描
- 查询结果没有分页限制,可能导致内存溢出
- 建议:为常用查询字段(如`testcase_name`、`create_time`)添加索引,强制分页
**中优先级(影响体验):**
3. **前端性能优化空间**
- 测试用例列表页没有使用虚拟滚动,超过500条记录时页面会卡顿
- 表格刷新频率过高,建议添加防抖或手动刷新
- 建议:使用`vue-virtual-scroller`优化大数据量展示
4. **代码复用不足**
- 多个Controller中重复实现参数校验逻辑
- 前端多个页面重复实现日期格式化和状态标签
- 建议:抽取公共校验函数和工具组件
**低优先级(技术债):**
5. **日志记录不统一**
- 部分关键业务操作(如用例删除)没有记录审计日志
- 日志级别使用混乱,info/error/debug混用
- 建议:建立日志规范,关键操作必须记录
6. **配置管理分散**
- MongoDB连接字符串、Redis配置硬编码在多个文件中
- 建议:集中使用`.env`或`config.yaml`管理
测试结论:模型展现了资深工程师的"嗅觉",能从代码模式中识别出潜在风险。它没有停留在语法层面,而是看到了架构级问题。更关键的是,它主动搜索代码库而非被动应答,这是Agentic Coding的典型特征。
场景4:功能增强与创新建议(工程创造力)
第七轮对话(新功能设计) :
我:进入任务5,基于现有功能提出新功能建议,要求实用且可落地。
Doubao-Seed-Code:基于项目现有功能和技术架构,提出以下增强建议:
**1. 测试报告可视化增强**
- **现状**:目前仅有基础的成功/失败统计
- **建议方案**:
- 集成ECharts.js,添加趋势分析图(近30天测试成功率变化)
- 添加饼图展示各模块测试覆盖分布
- 支持导出PDF/HTML格式的详细报告
- **技术实现**:在Testplan.vue中添加图表组件,后端新增`/api/v1/reports/charts`接口
**2. 接口文档自动生成**
- **业务价值**:Swagger/OpenAPI导入测试用例,减少手工编写
- **实现路径**:
- 解析Swagger JSON,生成基础测试用例模板
- 自动识别路径参数、请求体、预期响应
- 在现有AICodeAudit模块旁新增`SwaggerImport.vue`组件
- **技术对接**:后端新增`swagger_parser.py`服务
**3. 性能测试模块(短期可落地)**
- **需求契合**:现有接口测试框架已支持异步执行,扩展成本低
- **功能设计**:
- 在测试用例编辑页增加"压力测试"开关
- 支持设置并发数、持续时间
- 实时展示TPS、响应时间分布
- **复用**:复用现有`execute_testcase`接口,只需增加负载调度器
**4. 测试数据生命周期管理**
- **痛点**:上传的测试数据文件缺乏版本管理和清理机制
- **解决方案**:
- 为上传数据增加标签和过期时间
- 自动归档30天未使用的数据到低成本存储
- 在UploadData页面增加数据血缘视图(哪些用例依赖该数据)
**5. CI/CD深度集成增强**
- **现状**:已有基础集成
- **优化方向**:
- 在GitLab/GitHub提交PR时自动触发关联用例测试
- 测试失败自动阻塞合并(需配置权限)
- 在代码diff中直接标注哪些行未被测试覆盖
**实施优先级建议**:
- P0(本周):接口文档导入功能,ROI最高
- P1(本月):测试报告可视化,提升团队数据感知
- P2(本季度):性能测试模块,技术挑战适中但价值大
第八轮对话(优化落地计划) :
我:针对之前识别的错误处理问题,给出具体的代码改造方案。
Doubao-Seed-Code:针对错误处理优化,提供可落地的改造代码:
**后端改造方案(backend/middleware/error_handler.py):**
```python
from fastapi import Request
from fastapi.responses import JSONResponse
import logging
import traceback
class UnifiedErrorHandler:
def __init__(self, app):
@app.exception_handler(Exception)
async def global_exception_handler(request: Request, exc: Exception):
# 记录完整上下文
logging.error(
f"API Error - Path: {request.url.path}, "
f"Method: {request.method}, "
f"Client: {request.client.host}, "
f"Params: {request.query_params}, "
f"Error: {str(exc)}, "
f"Traceback: {traceback.format_exc()}"
)
# 统一响应格式
return JSONResponse(
status_code=500,
content={
"code": "INTERNAL_ERROR",
"message": "服务器内部错误",
"detail": str(exc) if os.getenv("DEBUG") else None,
"request_id": request.headers.get("x-request-id")
}
)
# 在main.py中注册
app = FastAPI()
UnifiedErrorHandler(app)
前端改造方案(frontend/src/utils/error_handler.js):
// 统一错误处理器
export const handleApiError = (error) => {
const response = error.response;
if (!response) {
// 网络错误
Message.error('网络连接失败,请检查网络设置');
return;
}
const { code, message } = response.data;
switch(code) {
case 'VALIDATION_ERROR':
Message.warning(`参数错误:${message}`);
break;
case 'AUTH_ERROR':
Message.error('登录过期,请重新登录');
router.push('/login');
break;
case 'INTERNAL_ERROR':
Message.error('服务器内部错误,请联系管理员');
// 上报到监控
reportToMonitor(error);
break;
default:
Message.error(message || '未知错误');
}
};
改造步骤:
-
后端:新增中间件文件,改造所有controller去除try/except块,依赖全局处理器
-
前端:替换所有
catch (e) { Message.error(e.message) }为统一处理器 -
测试:模拟各种异常场景验证错误提示准确性
-
上线:灰度发布,观察监控日志是否完整
预期收益:
-
错误定位时间从平均30分钟缩短到5分钟
-
前端用户体验一致性提升
-
减少90%的重复错误处理代码
四、测试结论
模型不仅提出问题,还能给出可落地的改造代码和实施路径。它理解FastAPI的中间件机制、Vue的前端错误处理模式,甚至考虑到灰度发布和监控上报。这种端到端的工程能力,远超代码补全范畴。
1、性能与稳定性实测 经过多轮对话下来,响应速度从感官上来看我觉得还可以,然后整个过程中也还比较稳定,暂时没遇到过像其他工具那样问着问着失败要重试的情况。并且多轮对话中,长上下文的记忆能力不错,没发生"失忆"的情况。
2、优势与边界:来自真实项目的思考 ### 真正惊艳的能力
-
"代码考古"能力: 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项目,它能从文件命名、import语句、类方法名中准确推断业务意图,我觉得这一点就很不错。比如看到
execute_testcase_with_log_stream方法名,立即理解这是支持实时日志推送的测试执行接口。当然,这也需要之前写代码的人对编码有一定的规范,要是函数和变量啥的都随便定义什么a、b、c之类的,那就再牛逼的大模型都会有点捉襟见肘。 -
工程化任务管理: 使用TODO列表维护分析进度,主动标记任务状态(进行中/已完成),这比一次性输出更符合复杂项目分析节奏。它理解"系统性分析"需要分步骤,而不是一股脑随便写。
-
跨技术栈推理: 在backend识别出FastAPI的依赖注入模式,在frontend识别出Vue组件通信方式,并能关联前后端接口(如用例执行接口的URL映射)。这种全栈视角,人类工程师也需要几天才能建立。
-
风险分级思维: 识别问题后能按"高/中/低优先级"分类,考虑因素包括"影响稳定性"、"影响体验"、"技术债务",这与真实代码评审会的逻辑完全一致。
3、注意事项
AI生成的代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代码编写的效率,但是如果在使用过程中没有补充完整的前因后果的话,AI写出来的东西虽然能用,但是一旦后期想要人为介入去修改的话,代价会非常大,AI更方面会考虑的比较全面,但是有时候也会存在过渡设计,将一些简单的东西弄得太过复杂。给我的感觉就是从00.99容易,但是从0.991确并没有那么容易,还需要经过多轮对话来给代码精雕细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