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GPT4的Agent,我用代码实现了!

火山方舟向量数据库智能内容

picture.image

❝ 最近,人工智能领域的泰斗吴恩达教授提出了一个观点,即通过智能体工作流构建的AI在某些应用场景中的表现甚至可以超越GPT-4。他认为,智能体工作流将是推动今年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趋势。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理念,并以LangGraph为例,实现一个能够自我反思和优化代码的智能体。

Agent开发的四种设计模式

在吴恩达教授的演讲中,他提到了四种可以显著提升AI智能体性能的设计模式:

  1. 反思(Reflection) :智能体审视自己的工作,并提出改进的方法。
  2. 使用工具(Tool use) :智能体利用网络搜索、代码执行等工具来收集信息、采取行动或处理数据。
  3. 规划(Planning) :智能体制定并执行多步骤计划来达成目标。
  4. 多智能体协作(Multi-agent collaboration) :多个智能体共同工作,通过分配任务和讨论来提出更优的解决方案。

picture.image

反思(Reflection)的深度解析

在吴恩达教授提出的AI智能体工作流中,反思(Reflection) 是一个关键的概念,它指的是智能体在完成任务后,能够自我审视其产出,并主动寻找潜在的改进空间。这种能力不仅对于提升智能体的性能至关重要,也是模拟人类学习过程的关键环节。

反思的过程

picture.image

反思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产出生成 :智能体根据给定的任务或问题生成初始的解决方案或产出。
  2. 自我评估 :智能体审视自己的产出,检查是否存在错误、不足或可以改进的地方。
  3. 反馈整合 :智能体根据自我评估的结果,对产出进行修改和优化。
  4. 迭代循环 :智能体重复上述过程,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改进,逐步提升产出的质量。

❝ 吴恩达教授通过一个代码生成的例子来阐释了反思技术。假设我们要求一个代码智能体为特定任务编写代码,它将根据提示生成代码。然后,我们可以要求智能体检查这段代码的正确性、风格和效率,并提出改进建议。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多次迭代来不断优化代码。

picture.image

反思的重要性

反思技术的重要性在于它模拟了人类解决问题的方式。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我们往往会先尝试一种解决方案,然后评估其效果,根据反馈进行调整,最终得到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通过在AI智能体中实现这一过程,我们可以使其更加接近人类的思维方式,从而在各种任务中表现得更加出色。

基于LangGraph的代码智能体实战

picture.image

接下来,我们将使用LangGraph来实现一个具有反思能力的代码智能体。我们将分步骤进行,每一步都会有相应的代码示例。

picture.image

为了进一步充实和细化最后的代码实战章节,我们将深入探讨每个步骤的细节,并提供更多的代码示例和解释,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如何实现一个具有反思能力的代码智能体。

  1. 定义智能体间的消息通道

在构建智能体系统时,状态管理是非常关键的。我们需要一个状态类来跟踪智能体的状态,这包括问题的当前描述、已生成的代码、迭代次数等信息。


        
          
from typing import Dict, TypedDict  
  
class GraphState(TypedDict):  
    keys: Dict[str, any]  

      

这个GraphState类是一个简单的字典,它允许我们存储和检索智能体的状态信息。这使得我们可以在智能体的不同部分之间传递信息,并在整个工作流中保持状态的一致性。

  1. 定义代码助手agent和编程导师agent

智能体的工作流程通常包括多个步骤,每个步骤都由一个特定的智能体来执行。在这个例子中,我们有两个智能体:一个代码生成器和一个代码导师。

详细代码见github:https://github.com/q2wxec/langgraph-demo


        
          
def generate(state: GraphState):  
    # 代码生成器智能体的实现  
    # ...  
    pass  
  
def code\_mentor(state: GraphState):  
    # 代码导师智能体的实现  
    # ...  
    pass  

      

generate函数负责根据当前状态和问题生成代码。如果生成的代码在之前的迭代中被标记为不正确,它将使用反馈来改进代码。code_mentor函数则扮演一个导师的角色,评估生成的代码,并提供是否正确的判断以及改进的建议。

  1. 定义多智能体交互流程

智能体之间的交互流程是工作流的核心。我们需要定义一个图结构,指定智能体之间的通信路径和条件。


        
          
from langgraph.graph import END, StateGraph  
  
# 定义工作流图  
workflow = StateGraph(GraphState)  
  
# 添加节点和边  
workflow.add_node("generate", generate)  
workflow.add_node("code\_mentor", code_mentor)  
workflow.set_entry_point("generate")  
workflow.add_edge("generate", "code\_mentor")  
workflow.add_conditional_edges(  
    "code\_mentor",  
    decide_to_finish,  
    {  
        "end": END,  
        "generate": "generate",  
    },  
)  
  
# 编译工作流  
app = workflow.compile()  
  
# 运行工作流  
app.invoke({"keys":{"question":"如何实现归并排序算法?","iterations":0}})  

      

在这个流程中,我们首先从generate节点开始,生成初始代码。然后,我们根据code_mentor节点的反馈,决定是继续生成代码还是结束流程。如果代码被认为不正确,我们将回到generate节点,进行下一轮迭代。这个过程会持续进行,直到我们得到正确的代码,或者达到了预设的迭代次数上限。

案例总结

通过这个实战示例,我们展示了如何使用LangGraph来构建一个具有反思能力的代码智能体。这个过程不仅涉及到代码的生成和评估,还包括了智能体之间的协作和信息交换。这种工作流的设计模式能够有效地提升智能体的性能,并使其更加接近人类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在实际应用中,这种方法可以用于自动代码审查、智能编程助手、自动化测试等场景。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采用这种工作流的智能体出现,并在各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结语

通过本文的介绍和实战示例,我们可以看到,智能体工作流和反思技术在提升AI性能方面的巨大潜力。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AI将更加智能、高效,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让我们共同期待并推动这一领域的进步。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如果老铁觉得还行,可以来一波三连,感谢!

PS

AI小智技术交流群(技术交流、摸鱼、白嫖课程为主)又不定时开放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下方公号内回复:666,即可进入。

老规矩

,道友们还记得么,

右下角的 “在看” 点一下

, 如果感觉文章内容不错的话,记得分享朋友圈让更多的人知道!

0
0
0
0
关于作者
关于作者

文章

0

获赞

0

收藏

0

相关资源
vivo 容器化平台架构与核心能力建设实践
为了实现规模化降本提效的目标,vivo 确定了基于云原生理念构建容器化生态的目标。在容器化生态发展过程中,平台架构不断演进,并针对业务的痛点和诉求,持续完善容器化能力矩阵。本次演讲将会介绍 vivo 容器化平台及主要子系统的架构设计,并分享重点建设的容器化核心能力。
相关产品
评论
未登录
看完啦,登录分享一下感受吧~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