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刘聪NLP。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有没有这种痛苦场景,
参加一个线下会议,信息密度很高,你全神贯注地听,结果最后一问三不知;
或者临时被叫去开会,没带电脑,只能掏出本子手写,记录质量堪忧。
这事对我来说是常态。
可能是年纪大了(也许跟睡得晚也有关),很多时候讨论的内容没有及时记录,转身就忘。
有时候虽然可以用手机录音,但手机本身要接收消息,频繁切换很烦,而且后续还要把录音转文字、提炼要点,好几个app切换,很麻烦。
这里是不是觉得我需要一个录音笔!
确实,我就是需要一个可以录音,可以帮我记录、总结的东西。
然后前段时间被一个AI硬件在朋友圈刷屏,号称随身AI搭子的TicNote,我的很多好友@袋鼠帝、@卡尔、@卡兹克都用了,还写了文章推荐。
然后我这只铁公鸡,花999也搞了一个,感觉效果很不错,哈哈哈。前天还爆出,断货了,辛亏搞得早~
说说我具体用的感受~
首先这东西很薄,身份证大小,可以直接可贴在手机背后,携带就很方便;
然后用起来,不是简单的“录音+转文字”+“总结摘要”功能,还是很多细节功能,比如生成思维导图、顿悟时刻、还能深度研究,还有个Shadow AI助手可以问、查、定时推送,功能很多。
说什么Agent硬件啥的也许过于夸张,但它也绝对不是一个“功能性”的小工具,还是有点东西的。
先拍张图,给大家展示一下,哈哈哈哈!
我现在基本出门都带着,需要立马长按按钮之后,2s自动开始录制。
就比如,前几天我们开了一个半年度复盘会,一如既往信息量巨大,我直接用它来记录。
会后我打开手机APP,不仅完整生成了会议记录,还自动把代办项一条条列清楚。
这点对我来说非常实用,因为我经常会被拉去参加一些临时会议,根本来不及准备,也没时间整理。
其实,我到手第一次用,是跟老婆晚视频聊天,也是那一次让我对TicNote的好感值直线上升。
由于现在异地(之前从上学就基本上没怎么分开过),现在很不适应,虽然周末回家可以见面,但每天聊天是必须的事情。
那天聊了很多,基本上就是闲聊+畅想未来,我打开TicNote时候,没想到它的顿悟时刻,竟然是我老婆说的“我只想要陪伴。”
实话时候,当时有点绷不住了,其实我比较神经大条,有时候不会注意到这些点点滴滴,并且可能当时聊天,一打岔,就把一些问题划过去了,但我真没想到,它给我顿悟了个这个。
我突然意识到:我们聊过的这些内容,平时根本不会记得,更不会去沉淀。但如果记录下来了,就能变成了可以回看的生活片段。
我还拿它做啥事儿,就是帮我听报告~
前两天,好友@洛小山老师做了场公开分享,群里不少朋友都在听,我实在太忙,就打算会后补一耳朵。
结果你也懂,录播有点久,我根本没耐心听完。
于是我晚上直接让TicNote帮我听,然后我就直接去洗澡了~回来,直接看总结和思维导图,然后挑了几个我最关心的片段听了一下。
反正我个人觉得,极大地节省了我的时间成本。
我昨天使用,还发现了有意思的功能,跟Shadow对话,可以制定一些定时任务,做一些专属的日报工作,比如我让它:“每天晚上九点,给我推送当天与ai有关的热点新闻”
然后它就在日程里加了这个计划,到点就准时给我图送了。但有一说一,这个推送内容的质量还是有待改善的,应该跟信息源有关,我看都是新浪,内部要是做一些更好地信息源可能就更好了。
上面基本上就是我的使用感受,然后,这个东西,厚度3mm,重29克,64G存储,可以连续录音超过20小时,并且待机20多天,同时支持120+语种。
具体用法,如果买了就有说明书,我也没必要太仔细介绍了
最后我想说,
TicNote不是终点,它只是一个起点。
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AI硬件,会走入我们的工作、生活,它们不再只是“功能性”的小工具,会逐渐变成我们认知交流的伙伴。
或许未来,每个人都会有一个自己的“小搭子”,它不局限于在哪儿,也不局限于任何交互形态,它只是会帮我做我们想做的一切,听、记、思、写、查。
那时,或许就是真正的智能时代。
PS:最近太懒了,感觉欠了好多东西,一直说的K2、Claude Code啥的,都没写,看我还能拖到啥时候~
都看到这里,来个点赞 、在看 、关注 吧。 您的支持是我坚持的最大动力!
欢迎多多关注公众号「刘聪NLP」,加入交流群,交个朋友吧,一起学习,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