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原生,你真的懂了吗?

容器Kubernetes

啥是云?

说起云原生(cloud native),就不得不说明一下 “云” 是啥。

picture.image

简单理解,云就是 “云计算”,如果给它下个定义的话是这样的:

云" 特指以云计算模型构建的现代化动态环境

为什么叫 呢?它怎么不叫其他的什么呢?

这个吧,就像你问马云为什么叫马云一样,那是因为给他起名的家长就是这么定的。对,云计算也是如此,计算机领域的专家就是这么定的。后来成了专业术语,大家都这么说。那你说叫 “云” 有没有道理呢? 有道理。

我们类比地看,如果你将 “资源” 看成水的话,那么在天空上自由自在、飘来飘去的云就是资源的载体,在你有需要的时候,“呼风唤雨🌧️” ,一朵带着雨水(资源)的积雨云就能为你带来一场甘霖(你需要的资源)。

云在天上,不在地下,不像以前(过去的架构),你想吃水了得自己挖井,现在你可以 “呼风唤雨” 叫云给你水。而且很好管理和维护。所以你看,用 “云” 这个字还是有道理的。

“云” 可以有多种形态

云还有多种形态,一般来说有以下三种:

  • 公有云(Public Cloud): 由第三方云计算提供商(如 AWS、Azure、Google Cloud、阿里云、腾讯云等)拥有和运营,面向公众提供服务。
  • 私有云(Private Cloud): 由企业或组织自己拥有和运营,仅供内部使用。私有云可以部署在企业自己的数据中心,也可以托管给第三方提供商。
  • 混合云(Hybrid Cloud): 结合了公有云和私有云的优势,允许应用程序和数据在两者之间迁移和共享。

还是用吃水比喻,公有云就像 “自来水”,打开水管就能喝。私有云就像自己找水源,自己挖井,自己舀水喝。混合云自然就是这两种的混合。

资源有啥?

说完了云,我们该说水了,云是提供资源的,那么具体有哪些资源呢?什么东西是云可以提供给我们的呢?你可能想到了:“嗨,不就是服务器嘛”。

其实 “资源” 是一个多维度 的概念,远不止硬件设备。我们展开说说。

首先是:基础资源,它包括:

  • 计算资源(CPU/GPU/FPGA)
  • 存储资源(磁盘 / SSD / 对象存储)
  • 网络资源(带宽 / IP / 负载均衡)
  • 内存资源(RAM)

然后是抽象服务,比如:

  • 容器编排(Kubernetes(EKS/GKE/ACK)、Nomad)
  • 数据库服务(AWS RDS、阿里云 RDS)
  • 消息队列(Kafka 云托管、AWS SQS、RabbitMQ)

接着是管理与安全,比如:

  • 身份权限(AWS IAM、阿里云 RAM、Azure AD)
  • 监控告警(Prometheus 云托管、Datadog、阿里云 ARMS)
  • 日志分析(ELK Stack 云服务、Splunk)
  • 安全防御(阿里云 WAF)

最后是高阶能力,比如:

  • Serverless(AWS Lambda、阿里云 FC)
  • 服务网格(Istio、Linkerd)
  • 边缘计算(AWS Wavelength、阿里云 ENS)
  • 量子计算(AWS Braket、Azure Quantum)

我上面举的只是一些常见的例子,其实每一个分类下的资源条目是非常多的。所以你看,“资源” 可不止服务器那么简单,它是多维度的。现在几乎你能用的到的东西都上云了,都是资源。就算没有,经不住人家云厂商包装啊,只要你有需求,人家就有产品卖你,哈哈。

云原生

picture.image

云其实还是比较好理解的,但是云原生(cloud native)就比较抽象了,在我刚接触这个概念的时候是一头雾水,无论别人给我讲,还是我给别人讲总是说不清楚,或者人家听不懂。

我们还是先来说说定义吧,我找到 CNCF (https://github.com/cncf/toc/blob/main/DEFINITION.md)的一个定义,算比较权威了。

云原生技术有利于各组织在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等新型动态环境中,构建和运行可弹性扩展的应用。云原生的代表技术包括容器、服务网格、微服务、不可变基础设施和声明式 API。

这些技术能够构建容错性好、易于管理和便于观察的松耦合系统。结合可靠的自动化手段,云原生技术使工程师能够轻松地对系统作出频繁和可预测的重大变更。

Cloud native practices empower organizations to develop, build, and deploy workloads in computing environments (public, private, hybrid cloud) to meet their organizational needs at scale in a programmatic and repeatable manner. It is characterized by loosely coupled systems that interoperate in a manner that is secure, resilient, manageable, sustainable, and observable.

说实话,如果你没有在这个领域干过,光看定义是不容易理解的。甚至就算在云原生环境下从事开发的工程师,如果不认真思考、理解,也不能把什么是“云原生” 讲的很明白。

原因是这个概念本来就比较抽象。所以我不用 CNCF 的定义,换一种说法来描述一下什么是 “云原生”

云原生是一种以云计算基础设施为基石,通过容器化封装、微服务拆分、声明式 API 和自动化运维,将应用的非功能需求(如弹性扩缩、故障自愈、安全策略)交由云平台管理的架构范式。其本质是通过技术手段让业务代码与底层资源解耦,使开发者只需关注业务逻辑,而由云平台自动处理部署、监控、容灾等复杂性。

你看,我这样说是不是清晰一些了? 更好理解一些了?还没有?接着往下看。

本质

透过现象看本质,概念怎么说都行,重要的是要理解这个东西的本质。

那我们就来看一看 “云原生” 的本质 :

云原生并非单纯的技术集合,而是一种 “以应用为中心” 的思维模式。它通过标准化技术栈(容器 / K8s / 微服务),将云计算从 “资源层” 提升到 “应用层”,让企业能像使用水电一样按需使用计算能力。它的目标是让技术复杂性对业务透明化。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说一下为什么要使用或推崇“云原生”了。

云原生的出现源于传统应用架构在云计算时代的局限性。

传统架构有许多痛点,做的传统开发的同学一定都知道,比如:

  • 部署效率低:传统应用依赖物理服务器或虚拟机,部署流程复杂(如手动配置环境、依赖冲突)。
  • 扩展性差:单体架构难以应对流量突增,扩容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
  • 运维成本高:故障恢复、监控、日志收集等运维工作需人工干预。
  • 环境不一致:开发、测试、生产环境差异导致 “在我机器上能跑” 的问题。

采用 “云原生” 技术栈及应用架构可以有效的解决上面的所有问题。

什么是不可替代的?

不得不说,Docker 和 Kubernetes 技术的出现给了 “云原生” 极大的助力。那如果没有 Docker 和 Kubernetes 呢? 云原生这个概念还立得住吗?

其实,云原生概念的出现(2010 年 Netflix 提出)比 Docker(2013)和 Kubernetes(2014)更早。核心思想在容器技术普及前就已萌芽。所以:云原生本质是一种架构哲学,而非特定技术捆绑

那么我们紧接着下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云原生的核心内容,有什么是缺一不可的呢?或者说缺了什么就不能算是云原生了呢?

总结来说,有四大支柱:

  1. 弹性伸缩(Elasticity)
  • 必须能力:根据负载自动扩缩资源
  • 替代方案:AWS Lambda(Serverless)、Nomad(非 K8s 编排器)
  • 故障自愈(Resilience)
  • 必须能力:服务熔断、重试、健康检查
  • 替代方案:Hystrix(微服务容错库)+ Consul(服务发现)
  • 声明式管理(Declarative)
  • 必须能力:通过 YAML/JSON 描述目标状态,而非手动操作
  • 替代方案:Terraform(基础设施即代码)+ Ansible(配置管理)
  • 自动化交付(Automation)
  • 必须能力:CI/CD 流水线、蓝绿部署
  • 替代方案:GitLab CI + Spinnaker(持续交付平台)

云原生的 “复杂性悖论”

云原生看起来真好呀,但事实是这样吗?对于软件开发,我们都知道一句著名的话:“没有银弹”,是的。云原生也不是哪儿哪儿都好,它也有它的问题。

云原生存在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它承诺降低业务复杂性,却引入了新的技术复杂性。

这种矛盾的核心在于技术栈的 “分层复杂性转移”:

  • 传统架构的复杂性集中在应用层(如单体重构困难、环境配置混乱)
  • 云原生的复杂性下沉到基础设施层(如 K8s 集群运维、Istio 配置)

对企业而言,这相当于用 “可控的工程复杂度” 替代 “不可控的业务阻塞风险”。但关键在于,这种转移是否真正带来净收益。

说白了,你要会“算账”,在成本一定的情况下,要有所取舍,到底要不要上“云原生”,不是技术本身决定的。

云原生有它的显性与隐性成本

  • 技术债务:K8s 版本升级兼容性问题、Helm Chart 维护
  • 人力成本:需要 DevOps 工程师(平均薪资比开发高 30%+)
  • 认知负担:团队需掌握容器、服务网格、声明式 API 等新范式
  • 工具链成本 :监控(Prometheus+AlertManager)、日志(EFK)、追踪(Jaeger)的集成和维护

有成本当然也有收益

  • 部署效率:从手动部署 1 小时 → 全自动 CI/CD 5 分钟(效率提升 12 倍)
  • 资源利用率 :虚拟机静态分配 → 容器动态调度(CPU 利用率从 15% 提升至 60%+)
  • 故障恢复速度:人工排查 1 小时 → 自动熔断 + 滚动更新(MTTR 从 60 分钟降至 5 分钟)
  • 业务敏捷性:新功能上线周期从 1 个月 → 1 周(迭代速度提升 4 倍)

所以,关键是要根据你的实际情况 “算账”,一般来说,当企业规模超过临界点(通常≥50 个微服务 / 日部署次数≥10 次),云原生的收益将显著超越成本。

结论

picture.image

所以说了半天云原生到底是什么? 我不知道你明白了没有,我们上面林林总总写了那么多技术点,如果初次接触确实很头大。但这不重要。

因为:云原生不是工具集,而是「工业化软件生产」的方法论升级

用制造业的思维来理解:

  • 传统软件交付 ≈ 手工作坊(每个陶器需手工塑形、烧制)
  • 云原生交付 ≈ 汽车生产线(标准化零件 + 自动化流水线 + 质量检测体系)

如果你面试的时候,面试官让你谈谈对云原生的理解,我希望你能够把这篇文章的精华吸收了,从一个比较高的层次来谈,我不希望给你一个中规中矩的回答模板,虽然它是正确的 ,比如以下这样:

“云原生是云计算时代的一种架构范式,旨在通过标准化技术栈(如容器、K8s)和自动化运维体系,将非业务功能(如弹性扩缩、故障自愈)从应用代码中剥离,由云平台接管。其核心驱动力是解决传统单体应用部署慢、环境不一致、扩展难的问题。

从技术分层看,云原生包含:

  • 基础设施层:Docker 实现环境一致性,K8s 完成资源调度,比如我们通过 Deployment 的滚动更新实现零停机发布;

  • 应用架构层:微服务拆分业务能力,Istio 服务网格处理服务间通信的熔断、监控,例如在订单服务中配置超时自动重试;

  • 交付运维层:GitOps 工具链(如 Argo CD)确保声明式配置的版本可控,配合 Prometheus+Grafana 实现实时监控。

关键设计原则包括不可变基础设施(容器镜像一次构建多次运行)、声明式 API(通过 YAML 描述目标状态而非手动操作)。但引入云原生也带来挑战,比如团队需要掌握复杂的 K8s 生态,我们通过建设内部开发者平台(IDP)封装底层细节,让开发者只需关注业务代码。”

云原生应用

什么样的应用是云原生的?

picture.image

一个应用是否云原生,而要看是否具备以下特征:

  1. 容器化部署:
  • 应用打包为 Docker 镜像,在 Kubernetes 集群中运行。
  • 示例:电商大促时,通过 HPA(水平扩缩)自动增加订单处理服务的 Pod 数量。
  • 微服务架构:
  • 业务拆分为独立服务(如用户服务、支付服务),通过 API 通信。
  • 示例:视频网站将视频转码服务独立部署,利用 GPU 节点加速,不影响主站稳定性。
  • DevOps 流水线:
  • 代码提交后自动触发 CI/CD,完成测试、镜像构建、灰度发布。
  • 示例:金融 App 通过蓝绿部署实现零停机更新,降低发布风险。
  • 依赖云原生中间件:
  • 使用云托管的数据库(如 AWS RDS)、消息队列(如 Kafka on K8s)、缓存(如 Redis Cluster)。
  • 示例:社交平台用云原生数据库 TiDB 处理海量关系数据,自动分片扩容。
  • 跨云与混合云兼容:
  • 应用设计不绑定特定云厂商,可在 AWS、Azure、私有云间迁移。
  • 示例:跨国企业采用 Anthos 实现跨公有云和本地数据中心的统一管理。

最后

云原生不是终点,而是通往智能软件时代的必由之路。当我们将视角从工具本身移开,看到的是一场关于效率、可靠性与创新速度的认知革命。正如 Linux 之父 Linus Torvalds 所说:“技术终将老去,但优秀的架构思想永存。” 在这场变革中,比掌握某个工具更重要的,是建立持续进化的云原生思维体系。

0
0
0
0
关于作者

文章

0

获赞

0

收藏

0

相关资源
云原生环境下的日志采集存储分析实践
云原生场景下,日志数据的规模和种类剧增,日志采集、加工、分析的多样性也大大增加。面对这些挑战,火山引擎基于超大规模下的 Kubernetes 日志实践孵化出了一套完整的日志采集、加工、查询、分析、消费的平台。本次主要分享了火山引擎云原生日志平台的相关实践。
相关产品
评论
未登录
看完啦,登录分享一下感受吧~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