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AI小游戏”到“用AI开发小游戏”,思路转变
先说说为什么要这么折腾。前阵子AI火爆,各种“AI小游戏”层出不穷,最常见的像“人生重开模拟器”这类图文类小游戏,玩法虽然有趣,但说实话玩几次就觉得不够刺激,缺乏深度。
那换个角度想,既然AI能帮我们生成各种文本、插画、音乐,甚至写代码,为什么不把它当作生产力工具,直接用来加速做游戏的全流程?可能你会觉得难度很大,但其实我们只要把它拆解成一个工作流,让AI一个个去完成,就可以最大化利用它的能力。今天我们就聊聊如何用 ChatGPT 和 Winsurf 这两款工具,让你从零到一个可以在线跑的小游戏,整个流程又快又简单。对于Winsurf不了解的朋友可以看我之前的文章:AI 编程助手的技术与交互变迁:从 GitHub Copilot 到 Cursor,再到 Windsurf
- 小游戏开发流程和AI工作流
2.1 常规流程:从创意到上线
先来看看不借助AI时,我们开发一款HTML5小游戏通常会经历哪些阶段:
- 创意脑暴:想清楚要做什么类型的游戏、主题、核心玩 法等等。
- 游戏策划:详细梳理关卡、数值、角色、交互等要素,形成策划文档。
- 技术文档:基于策划文档,设计代码架构、模块划分、技术选型等。
- 代码实现:编码、接口对接、数据处理等等。
- 程序调试:修Bug、改需求;说多了都是泪……
- 优化游戏资源:美术、音乐等资源再打磨一下,提升游戏质感。
正常来说,这一套流程往往需要策划、美术、前端、后端等多个角色协同,大多数独立开发者在资源有限时,往往就卡在某个环节,最后做得四不像。
2.2 AI工作流:让ChatGPT和Winsurf来帮忙
既然人手不够,那咱们就找AI帮忙干活儿。这时就需要一条完整且清晰的“AI工作流”,来帮我们给每个环节“提速”。这里要特别介绍的是两位好帮手:ChatGPT和Winsurf。
- ChatGPT:脑力担当,负责创意、文档撰写、逻辑梳理、答疑解惑。
- Winsurf:动手能力强,能直接生成代码、下载资源、做一些本地编译和处理的工作。
很多朋友之前可能已经用AI来写过代码、做过调试,但真正要做出一个完整的小游戏,还是有不少细节需要注意。这个时候,怎么让ChatGPT和Winsurf“默契配合”,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重点。
- 用GPT做创意脑暴与策划,再借助o1 pro快速出原型
我们在想游戏创意的时候,很多时候会“脑壳疼”,脑子里转来转去,也不知道做啥好玩。这时就把我们的大救星——ChatGPT请出来,让它结合市面上的流行玩法,帮你做一次创意大爆炸。比如你可以告诉它:
“我想做一款闯关类的HTML5小游戏,能不能结合赛博朋克风格、Roguelike元素和塔防玩法,给我几个可行的创意思路?”
ChatGPT会很快给出一些五花八门的点子,你可以从中挑选、拼接或修改,最后确定你想做的游戏方向。接着,再让GPT根据你的目标玩法写一个更详细的游戏策划案,比如关卡设置、难度梯度、道具设计、玩家交互等等。至于该怎么问、怎么让GPT回答得更具体,这就看你对游戏细节的了解,越详细,拿到的文档就越可执行。
有了具体的策划案后,问题也来了:光靠文字描述,我们很难完全感受到游戏实际玩起来的样子,也不知道它到底有没有足够的趣味性。别急,这时候就可以借助 o1 pro
快速出一个小原型。这样一来,你就能亲身体验一下游戏大概的操作、UI或者玩法,然后再来决定要不要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工作,微博上有人做过测试,用 o1 pro
和 Gemini Experimental 1206
快速出一个可玩的游戏原型,而 GPT 4o
和 Claude 3.5 Sonnet
目前都无法做到。
3.1 让GPT给我们出一个技术文档
等到“我确认了这个游戏可玩性OK,可以投入下一步”时,就要开始探讨:
- 要用什么游戏引擎?
- 技术栈如何组合?
- 前端后端怎么交互?
这些东西都可以让GPT来做第一版的“技术文档”。你可以告诉GPT:
按照我们之前的策划案,用Phaser引擎(举例)来实现一个2D闯关类小游戏。用TS(TypeScript)来写核心逻辑,使用xxx框架管理关卡状态……请给我写一个详细的技术方案,包括文件结构、模块功能、数据库怎么设计(如果有后端)。
GPT吐出的文档未必能完全匹配你们的企业规范或工作流程,但是它能快速帮你搭好一个通用的架子,让你比从零写文档省了不少力。而且,一旦形成了这套标准框架,你未来想做其他小游戏时,也能参考这套文档,让项目更加统一。
3.2 “一股脑”交给Winsurf实现?别!先做逻辑拆解
拿到GPT产出的技术文档后,我尝试过直接把它交给Winsurf,让它一次性写所有代码。但是这么做常常会导致两大问题:
- 技术文档更多的是整体架构和功能模块的设计,并没有非常细的逻辑衔接,AI完全“自由发挥”的时候,可能会“天马行空”搞出各种Bug;
- 一次性让AI生成大量代码后,如果出现Bug,不仅难排查,改起来也头大,成本蹭蹭往上涨。
所以更好的策略是:先用GPT把技术文档进一步拆解成“逻辑流实现文档”,也就是类似程序员的思路,让每个功能点都有一个清晰的实现步骤。比方说:
关卡管理模块:先初始化关卡数据 -> 加载资源 -> 进入关卡后执行主循环 -> 结束后清理资源……
角色控制模块:监听玩家输入 -> 触发动画 -> 更新坐标和碰撞……
数据存储模块:如果有本地存储或服务器端API对接,就分步列出来……
这时候你再把每个小模块的实现思路交给Winsurf,指导它一步步帮你生成代码,做一个模块就测一个模块。“边做边测” 的好处在于,碰到Bug能及时纠正,不用等到整个项目都写完了才去“翻车”。
3.3 疑难杂症:Bug多,AI沟通难度大,如何提效?
Winsurf生成的代码有时会遇到各种问题,最常见的就是它给你一个没错误堆栈的Bug,结果你也不知道哪里坏了,描述得不够清楚吧,AI又给你乱修,越修越乱,翻来覆去交流个好几轮。这样下去,再快的AI也会变得效率低。
所以,一个更有效率的模式是:
- 先对自己的项目结构有足够的理解,知道每个模块大概是干啥的;
- 如果简单和AI沟通几次还是修不好Bug,那就果断人工介入,手动debug修复,别和AI扯皮浪费时间了。
- 修复完了以后,可以再告诉AI这个Bug的原因是什么,让它在后续生成代码时别再踩同样的坑。
3.4 资源“短板”怎么办?让Winsurf一条龙服务
最后咱们聊聊资源问题:每款小游戏都需要一些美术、音乐、音效之类的素材。然而,不是每家公司都养了专职美术或音频师傅,外包又烧钱。Winsurf在这方面也有惊喜,比如它可以调用ffmpeg等各种本地工具自动帮你做一些转码或者特效处理。如果觉得效果不咋地,还能让它上网收集一些免费可用的素材资源。当然,如果你想要在视觉上显得更炫酷,那还是得找专业美术来最后过一遍,做美化和微调。
简而言之,有了AI的加持,游戏策划、原型设计、代码编写、资源处理都能在有限的人力下加速完成,整体效率比以前高出不少。这套流程里,最关键的就是明确每个阶段需要什么产物,并且把大需求拆解成小需求,让AI有更准确的目标去努力。
- 结语:用AI为小游戏开发提速、赋能
到这里,整条用AI快速开发小游戏的工作流差不多就串起来了。从最初的创意脑暴,到策划案与技术文档的产出,再到实现过程中合理地拆解与调试,以及资源的获取与美化,都可以用ChatGPT和Winsurf来加速、提效。
为什么说这套流程对业务场景很有帮助?因为在商业环境下,我们经常要快速产出游戏Demo或小规模测试产品,为了验证玩法、吸引用户或者融入营销活动。如果“真刀真枪”地组建团队,从策划、程序、美术到测试全流程,一次开发周期往往需要好几个月甚至更长。而运用AI工作流,可以大幅缩短前期的策划和原型研发时间,至少先做出可玩的东西去验证思路。哪怕后续还需要人工补充和打磨,但效率整体会提升很多。
然而,出于业务敏感性,很多实际的落地细节、具体操作步骤可能无法在这里展开。但只要你掌握了这个思路,“让AI做自己擅长的事 + 自己(或团队)把控关键节点”,就能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快速试错和迭代。随着AI技术和生态的不断完善,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用更少的人力、更短的时间做出更丰富有趣的游戏,为自己的业务或项目带来更多可能性。
最后,还是那句老话:再好的流程,也需要人来驾驭。当AI在短时间内给你产出大量的文档、创意、代码时,别忘了保持理性判断,及时介入和修正。祝大家都能用这套方法轻松上手小游戏开发,在业务和创作中玩出更多花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