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Vibe Coding 到 Context Engineering:从跟 AI 玩玩,到真正跟 AI 深入合作!

大模型机器学习人工智能与算法

如果你只是想用 AI 做个简单页面、MVP、landing page、随手写个小工具等等,Vibe Coding 足够快、足够让你可以晒出你领导 AI 做出的 NB 工作!但如果你是真的从事软件开发、系统开发,特别是完整的系统,有数据库有后端等等,Vibe Coding 就很像一个挖坑工具了,它会让你的需求调整、迭代和维护,包括系统安全,都进入失控状态,特别是如果你自己没有足够的系统架构能力的情况下,基本就是碰运气。

所以,如果你是真的想让 AI 成为你的同事,深入在生产级别的系统中合作,Vibe Coding 是远远不够的,Context Engineering 是关键,它让 AI 模型真正了解:你想干什么、你干过什么、未来要干什么、什么重要、发生了什么等等全方位的上下文信息。

这就是咱们今天要聊的话题:从 Vibe Coding 到 Context Engineering!为什么,怎么做,有什么作用?一起看看吧。

核心观点:从“随便聊”到“系统化设计”

要让 AI 模型真正发挥作用,仅仅靠精心设计的提示词远远不够。你得把整个系统设计好,像搭积木一样,把模型需要的所有信息(上下文)有条理地喂给它。这就像从“随便跟 AI 聊两句”(Vibe Coding)到“像写代码一样系统化管理 AI 的输入”(Context Engineering)的进化。

  1. 为什么好提示不够用?

早期大家觉得,LLM 很聪明,只要给个简单指令,它就能干大事。但现实是残酷的:一旦把 AI 用在真实场景,比如处理复杂的用户输入或大规模任务,模型经常“翻车”。比如,回答跑偏、逻辑混乱,甚至完全胡扯(幻觉)。这不是模型本身的问题,而是它没拿到正确的“上下文”——就像一台超级电脑,内存里装的却是乱七八糟的数据。

AI 失败往往是上下文失败,而不是模型不行。解决办法不是去“修”模型,而是要像工程师一样,精心设计它的“输入流”,确保模型每次都能拿到最合适的“原材料”去推理。

  1. 从 Vibe Coding 到 Context Engineering

回顾 AI 交互方式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

· Vibe Coding:最原始的玩法,像是跟 AI “随便聊”,凭感觉试探它的能力。适合快速探索,但完全不可靠,规模化时会崩。

· Prompt Engineering:稍微高级点,讲究怎么写出精准的提示,比如给模型设定角色、提供例子等。但这只是优化单次对话,视野太窄。

· Context Engineering:这是未来的方向,不只关注提示,而是管理整个“上下文窗口”(模型一次能处理的信息)。包括用户的历史对话、外部文档、工具输出等,全都要精心组织,像设计操作系统一样,让模型有条理地工作。

这就像从手工敲 HTML 网页,进化到用现代框架开发复杂 Web 应用的飞跃。Context Engineering 是 AI 开发的“工业化”阶段。

  1. 核心比喻:LLM 是 CPU,上下文是 RAM

Andrej Karpathy 提出过一个比喻:把 LLM 看作一台超级 CPU,上下文窗口就是它的内存(RAM)「the LLM is a new kind of CPU, and its context window is its RAM」。CPU 再强,内存里没装对数据,也干不出活儿。所以,工程师的任务就像设计一个“操作系统”,负责把正确的上下文装进内存,让模型能高效处理任务。

技术核心:如何管理上下文窗口

管理上下文有四个关键点,像是给这个“操作系统”定下的基本规则:

  1. Write(存储状态)

    让 AI 记住之前的工作,就像给它一个“记事本”。比如,AI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可以把中间步骤写下来,防止忘了自己的计划。

    例子:一个研究 AI 可能先列个多步计划,存在内存里,确保不会因为上下文窗口限制而丢失。

  2. Select(动态检索)

    在需要时,从外部抓取相关信息喂给模型,比如通过 RAG 从数据库拉取文档,或者根据任务调用合适的工具。

    例子:用户问了个专业问题,AI 会去数据库找相关资料,确保回答有理有据。

  3. Compress(压缩信息)

    上下文窗口大小有限,得学会“浓缩精华”。可以用 AI 总结长对话,或者直接删掉不重要的老消息,尽量让关键信息占主导。

    例子:把一堆聊天记录浓缩成几句重点,省空间又不丢关键信息。

  4. Isolate(隔离上下文)

    把不同任务的上下文分开,避免互相干扰。就像给不同任务分配不同的“工作区”。

    例子:用多 Agent 系统,一个 Agent 专管数据分析,另一个管创意写作,各自有独立的上下文,互不打扰。

挑战与解决办法

  1. “Lost in the Middle”问题

    模型对上下文开头和结尾的信息更敏感,中间的信息容易被忽略。解决办法是精心安排信息顺序,把关键内容放在开头或结尾。

  2. 上下文失败的四种模式

    · 上下文污染:塞了错误或无关的信息,导致 AI 回答跑偏。

    · 上下文干扰:信息太多太杂,模型抓不住重点。

    · 上下文混淆:看似合理但没用的信息误导了模型。

    · 上下文冲突:比如指令说“简洁点”,但例子却啰嗦,模型不知道听谁的。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更精准的上下文管理,比如用清晰的结构(像 XML 标签)组织信息。

  3. 案例:Product Requirements Prompt(PRP)工作流

    一个实际应用:PRP 工作流,用于 AI 驱动的软件开发。它像一个“编译器”,确保 AI 生成的代码符合项目需求。

    · 步骤1:设定全局规则(代码结构、测试要求等)。

    · 步骤2:写详细的功能需求,包括示例代码和文档链接。

    · 步骤3:AI 分析需求,生成详细的实施计划(PRP)。

    · 步骤4:按计划执行,每步都跑测试,失败就自动修复。

    这个流程确保 AI 输出可靠,像真正的软件工程一样严谨。

进阶话题:Agentic AI 的前沿

上下文工程的未来,特别是在多 Agent 系统和自主 AI 方面的应用:

  1. 多 Agent 系统

    复杂的任务可以拆分成小块,交给不同的“专家 Agent”,每个 Agent 有自己的上下文。但这需要解决“上下文同步”问题,确保所有 Agent 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

  2. 自动上下文工程

    未来的 AI 可能会自己管理上下文,比如总结对话、主动找需要的工具。这种“元认知”能力让 AI 更像一个有自我意识的助手。

  3. 标准化协议

    像 MCP 这样的标准,让 AI 可以轻松从外部系统(比如日历或数据库)拉取上下文,构建更智能的生态系统。

  4. 安全挑战

    · 上下文污染:有人往知识库里塞假信息,误导 AI。

    · 间接提示注入:恶意文档藏了指令,偷偷改变 AI 行为。

    解决这些需要严格的验证机制,确保上下文来源可靠。

实际应用与价值

上下文工程已经在各行各业展现了巨大价值:

· 法律科技:AI 通过访问案例和法律文档,减少 75% 的研究时间。

· 保险:实时拉取保单和法规数据,错误率降 80%,效率提 25%。

· 科研:化学合成规划时间从几周缩短到几小时。

· 金融:贷款决策错误率从 15% 降到几乎为零。

数据还显示,用 RAG 等上下文技术能减少 90% 的幻觉问题,运营成本降低 40%,产品上线时间缩短 50%。这些数字说明,上下文工程是 AI 落地的关键。

最佳实践

  1. 把上下文当产品:像管理代码库一样,持续更新、检查、优化知识库。

  2. 优先用 RAG 而非微调:RAG 更便宜、灵活,适合动态知识场景。

  3. 结构化提示:用清晰的分隔符(比如###)组织上下文,重要指令放开头。

  4. 明确且全面:别假设模型懂你的项目规则,事无巨细地写清楚。

  5. 不断迭代:像做实验一样,测试不同的上下文策略,找到最优解。

总结

Context Engineering 是 AI 开发的下一个风口。它不再是简单地跟模型“聊天”,而是像设计操作系统一样,精心管理模型的“内存”。通过 Write、Select、Compress、Isolate 四大关键点,工程师可以让 AI 在复杂场景下稳定运行。无论是法律、金融还是科研,上下文工程都在大幅提升 AI 的实用价值。未来,随着自动上下文管理和标准化协议的发展,AI 会变得更聪明、更安全,成为真正的“生产力引擎”。

信息卡提示词:

[最新版提示词合集] 信息卡和公众号封面等任意尺寸提示词汇总整理,适用于不同 AI 模型,已经有好多朋友完美复刻了!

0
0
0
0
关于作者
关于作者

文章

0

获赞

0

收藏

0

相关资源
字节跳动 XR 技术的探索与实践
火山引擎开发者社区技术大讲堂第二期邀请到了火山引擎 XR 技术负责人和火山引擎创作 CV 技术负责人,为大家分享字节跳动积累的前沿视觉技术及内外部的应用实践,揭秘现代炫酷的视觉效果背后的技术实现。
相关产品
评论
未登录
看完啦,登录分享一下感受吧~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