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ents 1.0 -> Agents 2.0:浅层循环 -> 深层智能体

大模型向量数据库企业应用
Agents 1.0 -> Agents 2.0:浅层循环 -> 深层智能体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

,

,

浅层循环的局限:\x0a简单却脆弱 浅层智能体的工作原理:它本质上是一个简单的“while 循环”,通过用户提示、LLM 推理、工具调用(如搜索)和观察输出反复迭代。 \x0a\x0a这种设计依赖 LLM 的上下文窗口作为唯一状态,适合短期、事务性任务,例如“东京天气如何?我该穿什么衣服?”只需几步即可完成。 \x0a\x0a然而,当任务扩展到多步复杂场景——如“研究10家竞争对手、分析定价模型、构建比较表格并撰写战略摘要”——浅层智能体就会暴露问题:上下文溢出、目标丢失以及缺乏恢复机制。结果往往是无限循环、幻觉或彻底失败。作者直言:“浅层智能体擅长5-15步的任务,却对500步的任务一筹莫展。” \x0a\x0a深层智能体 (Deep Agent):四个支柱的架构革命\x0a深层智能体的架构设计,它将规划与执行解耦,并将状态外部化,避免 LLM 上下文的瓶颈。这种“深层”并非指模型深度,而是指系统在处理长时序、多层次任务时的鲁棒性。作者提炼出四个关键支柱,形成一个模块化框架:\x0a \x0a1. 显式规划:智能体使用工具生成动态计划,实时更新状态(待办中、进行中、已完成),并添加备注。这不同于浅层智能体的隐式链式思考,而是可修订的外部结构,帮助智能体在失败时适应,而非盲目重试。 \x0a2. 分层委托(子智能体):引入“协调器”角色,将任务拆解为子任务,委托给专职子智能体(如研究者、编码器、撰写者)。每个子智能体在独立干净的上下文中运行工具循环,仅返回合成结果给协调器。这种分工避免单一智能体“样样通却样样松”,提升效率和专注度。\x0a3. 持久记忆:状态不再局限于 LLM 窗口,而是存储在外部介质(如文件系统或向量数据库)。智能体可读写中间结果(如代码草稿或原始数据),通过路径或查询检索相关片段。Claude Code 和 Manus 等框架作为实现工具,确保可扩展性。\x0a4. 极端上下文工程:通过数千 token 的详细提示定义协议,包括规划规范、子智能体生成规则、工具使用和文件结构,甚至融入人类协作环节。这要求开发者优化提示,而非简化,以匹配更智能模型的潜力。 这些支柱共同实现“控制上下文即控制复杂性”,让深层智能体从反应式转向主动式,适用于小时或数天级的任务。 \x0a\x0a博客地址:\x0ahttps://www.philschmid.de/agents-2.0-deep-agents

0
0
0
0
关于作者
关于作者

文章

0

获赞

0

收藏

0

相关资源
火山引擎大规模机器学习平台架构设计与应用实践
围绕数据加速、模型分布式训练框架建设、大规模异构集群调度、模型开发过程标准化等AI工程化实践,全面分享如何以开发者的极致体验为核心,进行机器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相关产品
评论
未登录
看完啦,登录分享一下感受吧~
暂无评论